新华社楼兰2月20日电(记者张鸿墀)“一个沉睡了四千年的婴儿,静静地躺在古楼兰的一处墓穴里。他大约六个月大小,头戴浅色尖顶毡帽,身包粗毛衣,外裹羊毛,脚穿皮靴。一个草编篓斜放在左肩旁,大概是他最钟爱的玩具”。

“同时被唤醒的还有一位男性老者,他安眠在一具精美的彩绘棺材中,身着白色棉布面绢里单袍,白色棉布面单裤和单袜,两块浅黄色棉布盖着脸部,深棕色的头发大部分已经花白。在他棺材的两端,分别画有东方文明中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朱雀与玄武图案”。

这是新华社记者1998年报道的在楼兰遗址区域内发现的两具时代不同、人种不同的干尸。此前的1980年,新疆考古专家穆舜英发现的“楼兰美女”,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白种女性干尸。“鼻梁高尖、眼睛深凹……长长的睫毛清晰可见,深褐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穆舜英流畅的笔触使人们仿佛见到了这位古楼兰美女的容貌。

婴儿墓的形制、墓俗、婴儿服饰与“楼兰美女”墓葬一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玉忠在一份楼兰考古调查报告中说,椭圆形的婴儿墓穴很浅,婴儿几乎暴露在外,但保存却相当完整,他的毛发细腻,头发棕黄,微闭的眼睛深陷,睫毛也清晰可见。尽管婴儿体小,尚难鉴别人种,但专家们认为他与美女生活在同一时代,极有可能也属白色人种。

中外学者相信,距今4000年左右,楼兰地区最早的居民曾是白种人。至少在青铜时代,他们已在这里繁衍生存,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上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白色人种集群。

老人干尸属蒙古人种,生活于中国的汉晋时期,约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

彩棺出土时保存完好,色泽如新,专家称这是新疆考古史中绝无仅有的。除底面外,彩棺的五面在白底上用黄、橘黄、草绿及褐黑色描绘有铜钱纹及花卉纹,并以斜线分区,构成菱形图案。随彩棺出土的还有一条精美的狮纹毛毯。毛毯边缘为分区的连续菱格纹,狮子图案在中部,形象生动。此外还有两件中原风格的漆碗和漆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