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不到兵团,培养不出爱国感,再过两天是我们伟大共和国56岁的生日,也是我们的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在这里,我们要向在新疆屯垦戍边的英雄们致敬。记得金阿姨曾经说过一句话,她说我对过去的选择和做法并不后悔,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被遗忘了,在这里我想向金阿姨以及更多的军垦老战士说,我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这一代功臣,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今天因为时间原因,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网友。
嘉宾:谢谢,谢谢你们!
主持人:我们之前谈了兵团很多的历史情况,现在网民对我们兵团将来的前景也表示出了很大的关注,有一位叫XUEWQ的网民留言:请问三位嘉宾,如何看待兵团存在的现实意义?目前社会上可能会有些人说,兵团完成了当年屯垦戍边的任务后,是不是以后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不知道三位怎么看?
谢:我们兵团从国家、新疆、兵团的战略意义来讲,都会存在下去。从国家来讲,这么大一支部队,尤其现在国际上的恐怖分子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如果国家要拿出资金来,要组织军队需要很多钱。这个生产建设兵团,党中央也是给了很大的支援。现在我们兵团170多个农牧团场,很多团场建设得相当漂亮,有80、90%的团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一个礼拜我到一些团场,到了66、61、63团,上一个月,我到了农九师,163、165团,那里城镇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新上任的政委、司令员,都会继续把兵团事业往前发展。这几年我们工业不是很好,现在要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发展,所以兵团往前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个人认为,中央不会撤销兵团,兵团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是战无不胜的力量,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方面是没有其他的可以替代的。作为我们来讲,对参与过兵团的事业感到无尚光荣,我们这些退下来的人也会尽自己最大力量,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特别热爱兵团这块土地,所以现在要回到老家,回到内地反而不习惯,很快就要回来。我们十几岁出来到新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是在新疆度过的,所以新疆是我们的家,兵团是我们的家,我们热爱兵团的事业。
主持人:有网友很关心兵团后继的事业。有一位叫“仙人掌的歌唱”的网友问:据我了解,各建设兵团老官兵的子女大都离开了兵团,各兵团都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请问嘉宾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王: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认为不完全是这种情况。只是在个别的特殊条件下体现出这样的问题。我知道农八师就有这样的情况,至于一些少数单位情况差劲一点的是这样,原来50年代来的,现在都60、70岁了,他们都退休了,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他们走了好几个人。第二个情况是“联包”,要搞经营就要去贷款,有的给卡得非常死,有钱的人才给地种,好多人都有意见。这是思想问题,另外一个是具体工作没做好,老百姓认识问题还有限。
主持人:谢阿姨,您对在兵团的日子还满意吗?
谢:她们(金茂芳)在第一线,是不容易的,对她们来讲,为国家、为新疆、为兵团的建设付出了很多。 我每每想到,我们要和困难的同志来比,在这批人里,我感到很满足了。我是在兵团这个艰苦的环境里头锻炼成长起来的,感谢党、感谢老同志对我们的帮助培养教育,我虽然退了下来,我还参加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所以退下来以后,我们兵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个组织,现在从兵团到团场都有这个组织,从全国来讲,从中央到各省都有这个组织,这个组织是我们总书记胡锦涛在湖南发起第一个点,这样一步步往下,这样全国关心下一代组织有七万多个,从中央到省到基层。
所以我现在还是每天上班,每天在考虑怎么样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也是退下来后想多为兵团再做些工作。
主持人:回想起历史,有令你骄傲和自豪的,但也有让你感到不平衡的地方。
金:我们姊妹们付出得太多太多,但是感到报酬并不多,心理还是有点不平衡,这也是我们在兵团感到遗憾的地方。 主持人:金阿姨你现在退休了以后,日常生活过得怎么样?
金:我平时的生活非常充实,我很注意锻炼,我每天早晨起来晨炼,完了以后就买点菜,搞搞家务,我丈夫去世33年了,我给孙子、儿子、媳妇做饭,感觉很高兴,有了寄托。下午就跳跳舞,我喜欢娱乐,喜欢交朋友。我昨天在我家里去了13个姐妹,打打麻将等,我们的姊妹对我挺关心的,因为我的丈夫去世这么多年,工资又低,家庭生活还是有点困难,她们处处帮助我。
主持人:名叫枉评天下的网友留言:他说各位嘉宾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独立历史功勋,兵团官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不仅是人民军队的骄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拼搏奉献的精神,请问兵团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很多事实可以证明,我们兵团人确实发挥了独特的战斗作用和保卫作用,又是建设新疆的主力军。兵团在国家的领导下,在最困难的地方也能搞好建设。党中央怎么说,我们怎么做。中央的指示来了,我们就贯彻。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真正的把中央对兵团的精神指示落实在各个地方,因此我们兵团能够在困难的条件下,把生产建设搞好。
谢:兵团精神体现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兵团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年51年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三千多个企业,人口发展到256万人了,从收入来讲也在逐年的提高,现在有的地方好一些,有的地方差一些。这次我下去到八个农场看了,到第一线调研,有的人平均收入是一万多。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相当繁荣,各个城市,楼房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作为兵团来讲,兵团精神将一代代的传下去,所以兵团精神总的来讲就是屯垦戍边。
主持人:那时候有开心的事吗?
金:我们感觉是解放军同志对我们非常爱护,非常关心。毛主席和王震将军的战略决策,让我们来稳定战士们的情绪,让他们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新疆。当时他们对我们也挺好的。我当时最高兴的是能够掌握着国家先进的机器,当我踩上拖拉机的脚踏板,车子行走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我想我也能当一名女拖拉机手,非常自豪。
主持人:我们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者之所以叫军垦战士,是因为他们是特殊一个群体,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战时作战,平时进行农业生产,王老,听说你当年打过土匪。 王:我是1949年参军,1950年当连长。我们当时是为了保卫交通线,防止当时叫乌斯曼的土匪,我们有骑兵,有马,曾和他们做过斗争。我认为解放军被称为钢铁长城,就是因为到什么情况下都打不垮,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我们连队当时都是木房子,我们战士早出晚归,那时候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什么是人才?你在这个岗位上,认为你这个工作是党和人民交给你一件事情,你能做好,你就是人才。我到当团长也好,或者当营长的时候,带领600多个人,干得很好的,当年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种了很多树,两万多亩树。 后来我到北京开会,毛主席和我照相,到1965年2月17、18号,还见到了周总理。
主持人:你当时是以苦为乐,你当时觉得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谢:我当时有一个理想,因为我从小的时候,那个时候刚解放,我的母亲看到她同学,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在湖南一中读书,她的同学是当时我们共产党创始人何叔衡,他的两个女儿都是红军战士,当时在刚解放的时候,她们回家探亲,我看了她们,很敬佩她们的精神,我那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共产党员,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参军以后就向党写了申请书,我家的出身不好,那就是要拼命去工作,去劳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你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所以当时对我们要求和考验是比较严格的,为什么好多人出身不好要很长时间才能入党?那个时候阶级斗争为纲。 在那些老红军战士的影响下,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共产党员,你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管你在劳动和工作也好,一定要去拼命,虽然年龄小,但是每一样任务都是完成在前。是一种积极在前的乐观精神,另外困难的时候心情比较开阔。
我当站长的时候,我才22岁,就带了14个大学生,在我们站上工作,后来我们工作很出色,团结很好,虽然人少,我们就评为全国模范站,我带头上房泥,冬天打火墙。
主持人:金阿姨你和谢阿姨一样吗?当年到兵团的时候? 金:记得我是1952年9月3号到的,刚一下车,天黑了,我们到了石河子,那时候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一看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看到了,心理非常的难过,非常想家,解放军同志把我们领到连队,连队是车马店,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黑糊糊的进去了以后,一看到这种情况大家都哭了起来,我们来的是最小的是13岁,最大的是25岁,这样的情况,我们生在城里,长在城里,我们感觉这个地方好象这么荒凉,又没有人烟,又看不见人,又没有电灯,都是一些马灯,都哭,第二天早晨,又哭了起来,这个是什么地方呀,哭的不得了。当时我没有哭因为我决心跟着党走,我家的成分很高,所以,我就劝我们姊妹们,不要哭了,我们已经来到,领导说,三年一定让你们回去,你们以后又能住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你们都可以住上,你们不要哭了,以后通过学习,我们都非常高兴,原来那时候,我们都没有下过,也没有见过棉花,也没有见过玉米,那时候我们下连队拾棉花,收玉米。
主持人:现在又有网友在网上向嘉宾提问了。一位名叫枉评天下的网友说:谢树仁、金茂芳二位大姐,你们好!我们知道,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极其艰苦的。请问,当初,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军垦之路?你们哭过吗?你们的欢乐是什么?
谢:当时我们那一批来,有人想家,有人哭,但是当时我就没有哭,因为我从小的性格就是男孩子,感到很高兴,在湖南宁乡,山沟里面很偏僻,所以从山沟里面出来,结识到这么多人很高兴,在一起劳动和学习,当时我们一批,比如说他们大城市的,在长条件比较好的,有人哭,也有人想家。
主持人:那时候艰苦创业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知道,金茂芳阿姨也是齐鲁女兵中的一位,您到新疆后第一次参加劳动时的情景还记得吗?
金茂芳:来的时候,新疆建设兵团22兵团要求到那里参加农业生产,当时各个行业都有,我选择的开拖拉机,当时我第一次走入了这个行业,非常高兴,就下定决心,不怕一切困难,一定要开好拖拉机。
我第一次开拖拉机的时候,就决心要把我们22兵团机械化程度提高到80%以上,所以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好好的学习,当时我们女兵文化程度是很低的。
谢树仁:那个时候也没有礼拜天,晚上的时候,还要加班,在50年代,我在102团的时候,我在气象站工作,后来当站长,我带了14个大学生,我们白天要整水泥地,要观察,吃晚饭和中午饭要给连里的职工读报纸,晚上要参加秋收工作,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不懂,参军的时候得了病,就这样子,过了几天到地了昏到了。就把我抬到房子里,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醒来,怎么回来的都不知道。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从湖南、山东等地招募了大批女兵,让她们在这里生儿育女。这些女兵就成为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上第一代母亲。
主持人:谢阿姨你当时是8000湘女上天山中的一员,刚到新疆的时候年纪很小,14岁,应该还是一个孩子,还记得当时到新疆以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吗?
谢树仁:我们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我们来的时候,立志要当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女战士,来到新疆,当时乌鲁木齐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条件特别艰苦,我们来了以后,在50年代,到了八一农场,当时的八一农场,就是现在的102团一分场一连。我那个时候,年龄很小,但军装很大,上衣都到膝盖以下,但是人的精神很饱满,不知道苦。一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劳动的时候,不知道累,好象晚上睡一觉,第二天起来精神很大,不知道哪怕里来的干劲,当时就有那种拼搏精神。
当时新疆10万官兵在建设保卫新疆,为解决他们的家庭问题,招来了一批女知识青年,我们是其中的一批。我们当初来的这几千人,文化程度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我现在是我们那一批湘女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和其它在第一线劳动的女兵比,她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同志在第一线吃了很多苦。
主持人:当我们这期节目要播出的消息发出后,立刻有网民发贴支持,“共和国的脊梁”、“中华好儿女”、“共和国的基石”还有“屯垦戍边的英雄”这些都是网民们对你们这些在新疆艰苦创业的开拓者们发自内心的称谓。 主持人:王老,您作为嘉宾中最早开始建设新疆的兵团人觉得可以接受这些称呼吗?
王凤元:兵团人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兵团是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开发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因为我们守卫和建设了边疆。当年兵团不管是在文化革命前还是文化革命后,是三不到的地方,汽车到不了,水到不了,“三无”就是荒凉,无人烟,无交通信息都没有。从当年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现在的繁荣景象。
新华网兵团频道首期访谈--"第一代兵团人的军垦情怀"访谈正式开始。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1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兵团人忠实履行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开创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光辉业绩,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更广泛地向国内外宣传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兵团在祖国西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宣传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兵团人不辱使命、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兵团频道今日推出网上访谈活动《第一代兵团人的军垦情怀》。 报道安排如下: 1、时间:9月28日下午4时 地点:新华社兵团支社访谈室 嘉宾:兵团第一代军垦女战士谢树仁、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兵团农八师原150团团长王凤元。 通过这些代表人物的独特经历、命运,反映兵团人为了祖国的最高利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