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疆频道 文/记者刘兵 图/记者沙达提 制作/周生斌 | |||||||||||||||||||||||||||||||||||||||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比共和国还小一岁;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完全由军人选址、设计和建造;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一片欣欣向荣。它就是屹立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军垦之城"--石河子市。 "石河子"因古老的玛纳斯河两岸多石而得名,解放前不过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到处是荒地、沙丘和碱滩,自然环境极其恶劣。1950年7月,和平解放新疆的10万人民解放军官兵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司令员王震将军的率领下来到石河子,一手拿枪,一手拿锄,铸剑为犁,进行开荒生产、屯垦戍边。人类垦荒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从此诞生了。 在荒芜的大漠戈壁中兴建一座城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身经百战的解放军战士们并没有畏惧:没有帐篷,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干草搭起窝棚;缺水少柴,他们咽下整粒的麦子当饭;面对成群的蚊蝇,他们把浑身涂满泥巴,结成护身的"盔甲"。战士们战冰雪,斗风沙,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拉起犁铧,在贫瘠的戈壁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引来天山雪水浇灌幸福的家园。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正是当时军垦战士开荒场景的生动写照。 |
|
||||||||||||||||||||||||||||||||||||||
随着烟波浩淼的大海子、夹河子、蘑菇湖等平原水库相继落成,数千里的绿色林带拔地而起,"石河子"这个大漠深处的人工绿洲开始奇迹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每年都能收获上百万亩的棉花和小麦,浓香四溢的瓜果和数以万计的细毛羊……,农林牧渔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纺织、制糖、食品、机械、交通业应运而生,石河子逐渐成为以国营农场为依托,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农工商联合经营的新型、秀美的城市。著名诗人艾青自196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16年,他曾热情地赞美道:"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石河子市得到了更加快速和全面的发展,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石河子是一个绿色、开放、文明的军垦之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