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不大,只有1433人。但是带着这1433人脱贫奔小康,压力也不小。村里耕地少,人均只有半亩地,村民劳动技能水平偏低,致富路径狭窄,脱贫基础薄弱,怎么才能让大家富起来?这个问题日夜压在我的心上。
从来到这里,我每天都在村里转好几圈,通过不断入户走访,我了解到每一户具体情况,再依据实际,和同事研究适合的扶贫方式。
村里种养殖业收益不高,我们请来技术人员改良主要作物品种,提升产量和质量;建立起养殖场,请养殖大户教技术、供岗位,带动贫困户共同增收。我的后盾单位与村子建立帮扶关系,开展“一厂十小”项目、林下蛋鸡养殖入户,同时投资建材厂,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4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25.3%。
我们按照后盾单位制定的标准,在村里开展村级阵地文化建设,优化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教室,配备村民健身器材,规划庭院经济示范园,实施煤改电供热项目,设置村民说事点,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标准化篮球场和水冲式厕所。
我们还实施全村道路路面硬化工程,通过庭院整治实现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实现“换代升级”。
村民精神面貌随着环境提升发生了改变。村里的文艺队时常排练,无论男女老少,都期待着在“巴扎日”登台一展风采;小朋友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普通话,回到家变身为父母的小老师;篮球场总聚集着爱好运动的人们,老老少少,玩得热火朝天。大家脸上笑容多了,我心里也觉得甜丝丝的。
我57岁,快要退休了,在扶贫队伍里,算是年纪大的“队员”。和年轻人比起来,我体力上存在欠缺,但多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对开展工作很有帮助。
过去那些年,我总在野外工作,为国家寻找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盼祖国富强;现在,肩负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任务,我认认真真带着村民寻找致富的“宝藏”,盼人民富足。我们地质人有着昆仑山磨炼出的意志,完成党交付的任务,千苦万难都不怕。
我此时的感触可能比有些年轻干部更深些,因为将来还有许多重要的事业等着他们去干。但对我来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能见证并参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是毕生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