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网谈 <<< 往期内容 >>>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10-63071895  传真:010-63073507

哈密瓜重树“甜蜜”形象

  今年入夏,一幕让人咋舌的情形出现在新疆“火洲”吐鲁番: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一个个黄灿灿的哈密瓜噼里啪啦地“葬身”履带下……而导致被砸命运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哈密瓜含糖度不达标,也就是说不够甜;

  为了“谁是哈密瓜故乡”曾大打口战的吐鲁番、哈密两地,今年不仅不再争吵,反倒联手拿下了哈密瓜原产地商标,同声“勒令”外地甜瓜不得擅打“哈密瓜”品牌。

  在花城广州,来自哈密瓜故乡的新疆人拍着胸脯承诺:到大超市里认准了牌子放心买,保管个个甜甜蜜蜜!

  ………

  一幕幕发生在天山脚下的故事,令屡屡动容的消费者渐渐明白:在频频遭遇烂市,蒙受“味比黄瓜差”恶评之后,哈密瓜的故乡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要--重树哈密瓜“甜蜜”形象,赢取市场“欢心”,唤回渐行渐远的消费者!

新华网新疆频道 文/丁建刚 贺占军 图/艾尼瓦尔 制作/王菲 

    喜笑颜开的瓜农并不知道今年哈密瓜销路如何。
    著名育瓜专家吴明珠笑看哈密瓜“甜蜜”形象。
    赛瓜会上的瓜农,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消费者失声惊叫“不好吃”,瓜农们捶胸痛呼“不好卖”

  哈密瓜久负盛名,“西域贡品”、“瓜中之王”………曾令鲜能食之的消费者垂涎不已。

  因为品质出众且数量有限,哈密瓜一度只是国宴、星级酒店的桌上佳品,远隔千山万水的内地人一年里难得吃到几回,市场上曾长期供不应求。

  正是意欲挟盛名傲天下,在近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包括哈密瓜在内的特色瓜果业在新疆深受青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

  扩张之势在2002年达到顶点,这一年新疆哈密瓜总产较以往猛增四五十万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扩军”结果却并不如意。据新疆企业调查队调查,当年哈密瓜自上市后,产地价格不断下跌,从每公斤2元左右一路下滑到每公斤两三角,甚至连黄瓜价都赶不上,在瓜农的印象中,哈密瓜还从未跌得这么惨,“多了难卖”让瓜农和地方官员刻骨铭心。 

  汲取上年教训,今年,新疆各地祭起了“压缩种植面积”的法宝,甜瓜种植面积锐减至37万亩,降幅达26%。然而,过去屡试不爽的“增减术”似乎不甚灵光。哈密瓜早期销售虽有所好转,但市场前景依然迷雾重重。

  在新疆每年最早对外销瓜的鄯善县,自治区农业厅调查发现,在短短半个月左右,鄯善哈密瓜的售价已从6月初的每公斤2元左右跌至1.2元左右。而且,哈密瓜的销售主要由当地经销商和种瓜大户承担,内地客商虽来的不少,但“大老板”不多,收购行为比较谨慎,发货量少,每次只有一两车。

  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穿街走巷的商贩,尽管极力游说,但市民还是将信将疑,购买的热情普遍不高,以至于哈密瓜售价始终无法拉高至理想状态。“买瓜还得睁大了眼睛,怎么就没有一个牌子,让人可以放心地买,连尝都不用尝,买回去准甜?”怀念着昔日哈密瓜甘甜爽口的滋味,看着商贩剖瓜请人先尝后买的情形,乌鲁木齐的一些老市民生出了类似的感慨。

  维吾尔族商人艾买提在乌鲁木齐做哈密瓜批发生意已经5年了,提起近几年的销售情况,他有些遗憾:“这两年哈密瓜生意真不好做,今年每公斤最多赚2角。这钱怎么越来越难挣?”

  商贩们感觉不爽,瓜农更是觉出了几分苦涩。新疆哈密东湖乡瓜农马天成称,他种的瓜主要销往外地,今年的哈密瓜虽说比去年好卖些,也能挣到钱,可还是不如过去那些年卖得好。

  深圳客商李明连是马天成的老客户,他说,新疆哈密瓜在深圳虽然很受欢迎,但由于其它省份哈密瓜的冲击,近几年的收入明显不比从前。而且,过去是抢着要的宝贝,现在动不动就烂市,经营的风险很大。  

  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齐声“喊苦”,新疆哈密瓜究竟怎么了?看着哈密瓜的“甜蜜”形象在市场上逐渐失宠,瓜农和地方官员不免着急上火。而且在“少了也难卖”的情形下,新疆业内人士已发出警告,今年哈密瓜销售前景不容乐观,对消费者“敬而远之”的困难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在新疆哈密瓜“甜蜜”形象不再受宠时,国内市场上哈密瓜却层出不穷,内蒙古、河南、四川、山东、海南等省区栽种的“甜瓜”,纷纷打上了“哈密瓜”牌子。由于采用反季节温室大棚等先进种植手段,内地“哈密瓜”上市早,运输线路短,成本低,新疆哈密瓜销售受到严重冲击,面对“李鬼”的叫板,真正的哈密瓜卖难之声更响。

  在区外对手大肆攻城掠地之际,新疆没有向“侵权者”讨要说法时,自家倒先闹腾开来,为争夺哈密瓜的原产地证明商标,哈密、吐鲁番两地打了一场“口舌官司”。

  1995年,哈密地区就申请注册哈密瓜原产地证明商标,理由是“哈密瓜”之称相传出自清朝康熙皇帝“御批”,顾名思义哈密瓜理当属于哈密。但与之相邻的吐鲁番人却引经据典指出,哈密王当年进献的甜瓜并非产自哈密,而是出自与哈密相邻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直至近日,争执才算尘埃定落定,然而在口沫飞溅之际,哈密瓜的市场已被人悄悄蚕食。

  “外忧未了,内乱先起”,自治区工商局商标管理处有关官员指出,因未注册哈密瓜商标,内地商家叫卖甜瓜时就是用了“哈密瓜”字样,新疆也无可奈何。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市场上满是所谓新疆哈密瓜的情形下,新疆当务之急是做优做强自身品牌,对新疆哈密瓜的内涵、外延都做出精确界定,取信于市场,区内产地应“强强联手”,而不是“强强交手”,抢资源打乱仗。 

  从独步天下到约40%的领地被新疆以外的“哈密瓜”占领,在无形资源迅速流失、烂市之风频刮的情形下,大量金灿灿的新疆哈密瓜还在涌向市场,而且,已登陆商场、超市的洋水果虎视耽耽,时时念叨着取代哈密瓜留给消费者的“甜蜜”形象。面对风云诡谲、竞争残酷的市场,哈密瓜乡的人们陷入沉思。 

往期精彩话题

·小心“信”骚扰 不要和陌生短信说话——甘肃频道 ·就业难引发还贷难 贫困学生拿什么还?——四川频道 ·跳槽到原公司的竞争公司?小心成被告!——辽宁频道
·劣种、虚报 变味的国家"高产大豆计划"——辽宁频道 ·关注暂时"失败者" 落榜考生生活面面观——北京频道 ·收入500元以下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江苏频道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