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见面,一起聊聊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这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在非遗的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制度,在各个方面开展工作。
大体归纳为九个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第一,用三年时间在全疆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在全国都开展了这样的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摸清家底,把我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包括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状况以及它面临的哪些问题都摸清。这个工作耗时耗力巨大,前后投入了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力量大概是1000余人,加上社会力量积极配合的投入达到了上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在文化资源的普查调查上投入力量最大的一次,时间也最长,历时三年多。
根据普查,在国家公布的名录体系里,这十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新疆都有存在。
怎么一个多样性?比如……
我们所说的10个类别,总中由国务院公布名录的时候,把它确定下来了。因为现在专家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意见是高度的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属于结构,由于看法不一样,认识不一样一样,分类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国务院最终确定了10个类别。第一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和我们所说的文学区别,一个是口头创作,所有的民间文学都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而后来的以文字创作的叫文人的文学。这个类别要加上“民间”两个字,对它作为定义。第二个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也是老百姓创作的,是在生活当中创作的,。比如说大量的民歌,大量的小曲,曲艺类项目里的音乐等等。它在过去不是由作曲家创作的,也是老百姓长期的生活当中创作出来的,然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第三是传统舞蹈,第四是传统戏剧。所以加上“传统”两个字,表明它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应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百年以前就诞生了,而且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直是活态的传承下来。所以叫做传统的,和今天文人的作曲家、艺术家创作的东西不能放在一起来说。
今天艺术家创作的东西,过上100年也会成为遗产。它也是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京剧的诞生也是200多年,在这之前,没有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京剧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剧。第五是曲艺,过去把戏曲放在一起,现在把曲艺从戏里独立出来,因为戏曲是短小精干来表演的。第六是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体育项目各个民族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形式,比如说蒙古族的那达慕(摔跤、射箭、赛马),哈萨克族“姑娘追”,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刁羊、赛马,还有杂技。比如说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传统杂技项目。
第七个类别是传统美术。我们这里讲的传统美术是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刺绣、纹样、剪纸等,在美化生活中间形成的美术风格和美术样式。比如说维吾尔族都戴花帽,但其他的民族可能看不出来它有什么文化符号,只是觉得这是红颜色的,那个是绿色的,这个绣的是白色的花,那个绣的是蓝色的花。
我们汉族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山东的纹样和广东的纹样肯定就不一样,四川的纹样和河南的也会不一样。同样,在少数民族中间,这就体现出了它的文化多样性,各民族的传统纹样也是不一样的。第八是传统技艺,这个类别是非常多的。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里的种类非常多。比如说乐器制作、木雕(木艺)、草艺、铜艺、铁艺、陶艺,这些传统技艺类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多的。
第九个类别是传统医药。在内地主要是中医,可是在新疆,民族医学至少有汉族的中医,维吾尔族的维医,哈萨克族的哈医,蒙古族的蒙古医,还有锡伯族的锡伯医药。所以传统医药在新疆来讲它的多样性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相当的丰富。
最后一个类别是民俗类。现在把它当成一个大口袋,其他的类别分不进去的,全部都把它放在这里。
山西的也好,陕西的也好,河南的也好,广东的也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是不一样的。端午节要纪念屈原,要划龙船,要吃粽子,这主要是在南方。在新疆是不一样的,在巴里坤的汉族人就不吃粽子。
同样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有一定的距离之后,就会在民俗事项的发展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我们通过三年的普查,基本上初步地掌握了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状况。根据我们的统计,十个类别的非遗项目都有,总数达到了3700多项。应该说还没有完全普查完,这里受很多的制约条件。第一是缺乏经验,因为从事这项工作的很多同志是新手,也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如此大范围地进行这样的调查。第二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就是我们走到这个遗产的面前,也不知道它是遗产。因为很多的文化事项只有文化学者,文化专家才能看出来,我们一般的人可能是不了解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也只有十年时间。虽然现在全社会基本上都可以接受这样的一个概念,但是真正能够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还不多。
因为中国人说话一般不说否定的语词,都是以肯定的,物质的就是物质的,不是使用非物质的。一定得换一个说法,过去要说“非物质”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还是用正面的语式来说。这样的说法是引进了国际上的一种说法。现在尽管有的专家认为这种表述还不是很好,不是很精确,但是不管怎么样,十年来我们已经接受它了,而且国家也通过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法律也把它固定下来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普及,使这个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第一,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有非常优秀的代表性的作品,堪称中华瑰宝,人类瑰宝。
首先是三大史诗,过去说中国没有史诗,后来发现有少数民族的史诗。比如说《格塞尔》主要在藏族传承,实际上还在汉族,在撒拉族,并且在蒙古族里也有流传。第二是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第三是蒙古史诗《江格尔》,非常有趣的是,这三大史诗都在新疆传承,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有两项就产生在新疆的少数民族里。
比如说柯尔克孜史诗就是诞生在中国的柯尔克孜民族中,而中国的柯尔克孜主要是在新疆。虽然蒙古族在内蒙也有,在其他地方也有,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江格尔》是以托忒蒙古语来创作的,使用托忒蒙语来传承,这一支主要在新疆生活,而内蒙古的蒙古族他们讲的胡都木蒙文,这两种语言文字是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也是诞生在新疆,主要流传在新疆。在蒙古国的少数地方也有流传。
《格萨尔》在新疆的蒙古族中间有流传,由于蒙古族发言的不同,所以文化部,国务院在公布名录的时候,用括弧加了“格斯尔”,充分地尊重不仅在藏族中间传承,同时也在蒙古族中间传承。三大史诗齐聚于新疆,绝对不是偶然的,是有历史的必然性,就是草原民族的口头文化传统非常的发达。草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差别在于,游牧民族可以定居下来,可以积累很多的文化,所以游牧民族发明文字比较早。四大发明里,有两项和这个相关联,第一是我们发明了纸,第二是发明了活字印刷。
这些东西对于文化文明的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要骑着马赶着牛,常年的奔波。所以它也不可能带着书柜,也不可能带很多的书。所以游牧民族只能是把它的历史变成诗歌,记在脑子里,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所以游牧民族的口头传承要优于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用文字记载,没有必要记那么多东西,而史诗是非常多的。比如《玛纳斯》最长的一共有八部,是23.6万行。
23.6万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荷马史诗》长度的20多倍,这是世界级的瑰宝,说明新疆这个地方各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说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木卡姆》,当然是以十二木卡姆作为主干,还有并行的三种地方的木卡姆。主要传承在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还有传承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刀郎地带的刀郎木卡姆。
其中它的代表《十二木卡姆》的篇幅非常强大,根据50年代抢录下来的录音整理,12部木卡姆就有300多首乐曲,数千行长诗,要把12部完整的演奏一遍,需要24个小时,每一部有2个小时。所以这在全世界来讲,都没有这么强大的规模。
我们是2005年申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联合国名录的。在我们之前,实际上已经有四个国家申报了三种木卡姆列入了联合国的名录。首先是伊拉克,它申报了《伊拉克玛卡姆》,阿塞拜疆申报的是《阿塞拜疆木卡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联合申报了《沙士木卡姆音乐》。四个国家申报的三种木卡姆都和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没有办法比拟,我们是完整的保留了传统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形式,而且结构完整,篇幅长,在民间的传播十分广泛。
我举这两个例子说明,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民族都有非常优秀的,堪称中华瑰宝,堪称人类瑰宝,这是我们的资源禀赋的一个特点。
第二,具有融合发展,并存共融的特点。融合发展是和新疆的历史相联系的。费孝通老先生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他曾经对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发展,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从多元走向一体。所以叫做“多元一体”。我们今天是讲它的完成式,不是讲形成过程,我们今天讲的是一体多元,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整体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就是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总体里,它又分多元文化,各个民族的多元。而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正是体现了一体多元的特征。
比如,维吾尔族哈密的和和田一些地区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装,从她们的服装上至少可以解读出四个民族的样式。当然包括维吾尔族本民族的,另外有汉族的,还有蒙古族的,还有满足的,至少是四个民族的样式集于一身,体现了文化的融合发展。不光是今天我们提融合发展,历史上它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在喀什工作了17年,喀什有一个大家都很清楚的,很重要的地方香妃墓。香妃墓的院子里有一个清真寺,它的廊柱保留的是莲花座的柱头,而且72个柱头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每个都不一样,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物。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就是维吾尔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各种文化留下来的遗产。所以新疆的文化一定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文化。实际上在全世界来讲,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也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文化。
越是封闭的地方,可能这种融合度越差,而越是开放的地方,这种融合度越高。
比如,在南疆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离太阳最近的人》,大家一听都以为它是帕米尔的,都以为它是塔吉克的,但它恰恰是维吾尔族创造的。它是叶城的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创作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叶城这个地方的山区离帕米尔高原非常近,这个地方的山区文化有非常大的文化融合度,有维吾尔族的,有塔吉克族的,还有柯尔克孜族的。那个地方的文化非常有意思,从它的传统音乐里体显出来,既有塔吉克族的节奏,也有塔吉克族的音型,《离太阳最近的人》就是用维语创作的歌曲,不是塔吉克语,这很能说明问题。是因为这个小伙子长期的受山区文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形成,新疆融合发展的历史血脉里的基因也是非常清楚的。
第三,具有活态传承比较好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濒危,为什么容易濒危呢?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就是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吸引的冲击。我们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过去的农耕文明机制,游牧文明机制,渔业文明机制下产生的,它以口头为特征,以手操作为特征,以非机械为特征,以不要文字记载为特征。这种东西到了今天,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冲击下,它肯定会传承机制造成影响。我们经过十年的保护实践,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想取代它就想取代它的,想丢掉它就能丢掉它,是不能需要这个无论遗产,由谁来决定呢?由保护主体来决定,一个是传承人,第二是这个民族。
虽然现代化发展的非常快,汉族人不要春节了行不行?不会的。我们这个民族还要这个传统,就丢不掉。说我们不要木卡姆行不行?不会的,只要它热爱它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努力地去传承这个文化,就能使它保护下去。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今天仍然在非常好的传承。我们提出来的是,我们这个保护实际上是在做辅助的工作,就是要推动它融入现代的生活,与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有一些落后的东西不需要再去保护它。比如说巫术,比如说跳大神,这些东西今天不可能再保护它,但是会把它记录下来,这个民族在某个地域,曾经有这样一种文化样式流传,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可以放在博物馆里,通过数字化的是把它保存起来。什么时候要看,还能看到,有录音,有录像,有人物,有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这叫做保存。
另外是优秀的东西我们要推动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与人民的需求相结合。比如说刺绣,但过去主要是绣鞋垫,衣服上绣花等。但今天人们服装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式也越来越多,推动着我们的传统刺绣要走向创新。尽管它的基本特制不会改变,用手工来绣这个不会改变,但是它的样式和图案一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我们新疆之所以活态传承比较好,相对来讲我们新疆有些地方还很封闭,现代化的进程刚刚开始,当然随着牧区大规模定居,农区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我们还有相当一批的传承人,根据我们的普查还有1万多名传承人。这个群体里也面临着优秀传承人年纪偏大,有的已经去世了,国家级的传承人40多个,现在已经去世了4个,新的传承人也在不断的培养。只要民族不抛弃它自己的文化,不割断它的文脉,它就会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作为政府来讲,是一定要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一个支持和帮助的作用来推动它向前发展。
第四,具有跨国共享的非遗资源。这也是得天独厚的特点,我们新疆和8个国家接壤,这些国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跨国分布的民族比较多。人家那边可能是一个国家,我们这边可能是一个州,或者是一个县,但是相关的民族是同一个民族,文化同根,习俗同源,宗教同一。总体上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这就使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一个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联合来保护,共同来保护,这项工作如果能做好,对于促进两国的睦邻友好,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大局,同时也会为维护文化安全,文化繁荣作出应该有的贡献。
这是我们取得的一个成果,这个成果谈的比较多。
比如说对三大史诗的调查,对各民族民歌的保护,对木卡姆的保护。主要还是在单个项目上保护,不成规模,不成体系。发展多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的倡导下,在全国搞了十套文艺集成之书的编纂工作,一共搞了25年,从8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2005年。十套文艺集成之书的编纂,通过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领域一个深入的调查。今天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时对它的一个评价是“文化长城”。
收集的资料比较全的,今天在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仍然在借鉴当年十套文艺集成作出的成果。拿它作为一个脉络,比如说传统音乐,在那套书里记载下来的传统音乐有多少种类,有多少首,我们从它的代表作入手,目前在哪些地方还有传承。当然我们这次的调查比那次调查会更深入一些,面会更广一些,但是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这些文物保护的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级部门能够完全把它包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特别多,种类特别多,数量庞大,如果都压在一级政府的肩上,那都压垮了,其他事情都不要干了。同时也为了使更优秀的代表作品能够为全国所共享,为人类所共享,所以采取了不同的名录体系的制定。通过不同名录体系的制定和公布,来形成一个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这样就形成了国家级的,国家级的名录是由国务院来公布,省级名录由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来公布,再加上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还有优秀实践的计划行动案例来进行评选,这是联合国评选的三种不同的名录。
地州市一级的名录体系建立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网络,有535项,县一级有2480项。越往下基数越大,越往上数字越小,基本上形成了宝塔型的,当然也有交叉。比如说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名录都会在县级名录里体现,为什么?因为它是基数,从县级选报优秀的到地区,地区再选出优秀的报到省一级,省一级再选出更优秀的,更有代表性地报到国家。我们叫它代表性名录。总体来讲,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说你比我的好,我比你的好,不能这么说。当然确实有一个价值大,价值小的问题,我们在衡量一个民俗思想,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通常会从四个角度会看它的价值,一个是见证历史的价值,第二是传承文化的价值,第三是艺术创作性的价值,第四是科学的价值。有些东西是蕴含着我们科学发展的轨迹,在当时那个年代也代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它也见证了我们科技发展的过程,所以具有科技的价值。
这四大价值是我们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不是值得我们在今天仍然更好地保护它,促使它传承、传播、发扬光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越往上,选择的价值越高,越具代表性的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来彰显一个民族文化创造能力,为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主要是起这么一个作用。
第三个成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的手段对我们在普查中间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记录和保存起来。80年代搞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时也调查形成了很多的资料,但是由于当时的手段比较落后,损毁的比较多。今天我们已经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所以从普查开始的时候,所有都配了数字化的设备,比如说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把所有普查取得的这些资料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存下来。
全疆通过普查已经建立的数字化档案形成文字记录是5900多万字,将近6000万字。拍摄的照片是112800多张,录音的记录是1339小时,包括演唱的和说唱的口头传承的录音。还有数字录像是1500多小时,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普查成果。当然这部分成果还不是很完全,可是非常宝贵,再一个时间段上把当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记录下来了,包括传承人是谁,它的技艺传承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了。这就具有它的原始本真性,是没有经过任何的编辑,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就是在原始状态里把它记录下来,所以还是很有价值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地在发展,不断地在变化的,有的是朝衰弱的方面发展,但有的也朝兴旺的方向发展,这个东西是很客观的,很自然的。
普查建档的工作也给我们保留了一批成果,现在正在积极推动它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方式不仅是保存,还要推动它利用。将来建好的这个数据库,要面向社会公开。
比如这次遗产日里要做一个事情,要搞一个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上数字博物馆。目前在新疆艺术研究所(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框架已经搭起来了,而且里面已经注入了一些数字资源,将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开启,在开幕式上将由领导人正式开启网上非遗数字博物馆,随着不断地充实它的内容,将来不仅是新疆人,全国的人民都可以登陆数字博物馆,来了解它所感兴趣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情况,表现形式,艺术特点,需要想了解的大体上都能够基本满足它的需要吧。
第四个成果,建立了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资助扶持的手段,来促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文化厅专门制订了代表性的传承人选拔、认定和管理的规范性的文件,已经印发全疆执行。每公布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都要再公布两个名单。一个是保护责任单位的名单,这批项目由谁来保护?原则上是谁申报谁保护。你既然受传承人的委托,申报了这个项目列入名录了,你就要承担保护的责任,当然我们会给予一定保护经费的扶持,你要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我们是要考察的。第二是要遴选公布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若干个传承人,作为政府来讲,不可能把所有的传承人都纳入保护的范围,只是从中间选择最优秀的,为什么叫代表性传承人呢?他是传承人群体里的佼佼者,因为他掌握的最全,技艺最高,民众中间的公认度最高,我们选择这样的人作为代表性的传承人,也是利用他的威望,也是利用他掌握项目全和技艺高超来培养传承人。现在新疆获得文化部任命的国家级传承人有47人,紧接着还会增加,因为有一些项目还没有给我们定传承人,因为前段时间把握的比较严,但是现在也越来越认识到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代表性的传承人。否则的话,如果没有省级的项目传承人,怎么去考核他。但是一旦任命他,命名他为国家级的自治区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们会给他一定的资助,同时也赋予他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他就应该按照统一的要求,根据他的不同事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培养新的传承人。
所以我们列入国家级的传承人有47名,列入自治区级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已经有350多名,现在有几位去世了,去世以后还要做一些补充。第三批名录公布之后,也要形成一些代表性的传承人。至少是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传承申报地都要有一个,这样才好考核,这样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性搞好传承。当然我们有的传承人是做的非常好的。
传承人的补助文化部和财政部从今年开始提高到一万元,但是郭天录老先生基本把他得到的这部分传承补助全部用在培训上。当时他来找我们,他办班的时候不断的教唱,嗓子唱哑了好几次,后来他说把他演唱的刻成光碟,他集中示范一下就可以了,回去以后大家照着碟子唱就。我们给他配了DV机,他自己掏钱刻了100多份碟子发给大家。所以这些传承人对民族文化,对民族传统的热爱和敬畏在忠实于自己传承人的职责。
当然各地还有很多优秀的传承人,正是因为有他们仍然在民间坚持非正规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承,所以我们仍然每年都能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出来。
将来逐渐要改变这种做法,民间的东西是可以,但民间的传承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现在按照国内外先进的做法,就是要让它进入到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国民教育来普及他的知识。从小学到中学,然后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使高级人才通过现代化国民教育的正规教育得到培养。这可能比师傅教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更好,更优秀,教育的修改和传承的面可能会更大,当然这是后续工作了。
第五个成果,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社会。
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有几类项目是有产品的,是可以通过生产性方式来促进它的生产销售过程中,使它自然而然地得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类的项目在新疆非常多,我们普查的资料是有1092项,占到资源总数的28.9%,将近三分之一。如果加上传统美术、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等这样的类别项目,资源总量的比例可以达到45.8%,接近一半了。
比如,回族的羊肉制作技艺,在乌鲁木齐有一个吾吾子羊羔肉,也进入了自治区的名录,在乌鲁木齐地区是非常有名的,它不需要政府拿钱保护,它有非常好的市场收益。我们把它列入自治区名录,给它认定一个传承人,实际上是调动了它的积极性。我们对自治区的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60元钱的补助,这个钱虽然不多,但是在民族同志中间树立他们的威望,他们是很高兴的。中亚巴扎都采取前垫后偿的方式,传承人会把我们发给他的标牌放在那里,人家一看这是省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别人会对他产生信任感。所以他的产品比同类的商店要卖得好,卖得多,有些价格还会高一些。
第六个成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提升。这个方面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从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开始,每年都在全疆举办庆祝遗产日的系列性的宣传展示活动。不光是在首府搞,在全疆各地都在搞,而且已经形成了惯例、形成了规模。通过普及性的宣传展示,使各族老百姓,各族人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项。
比如说我们在乌鲁木齐的人不可能走到全疆去,不可能在一个晚上把所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都看完,通过这种展示活动都能达到这样一个集中的目的。
曾经在2007年的时候举办了首届民间艺术节,三台晚会在乌鲁木齐演出了九场,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当时请新疆电视台录像,到今天为止,还在不时地重播。老百姓特别喜欢看。因为在一个晚会里,把全疆各地优秀表演艺术形式基本上都看到了。
我们在全疆已经建立了,有的是政府建的,大部分是民间和社会投入建的非遗传承中心、展示馆、博物馆等陈列展示宣传、传播的馆舍,现在已经有30多个了,分布在全疆各地。他们每年与旅游相结合进行宣传展示,这对于宣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文化部门这几年积极努力把我们已经取得的保护成果编撰成图书,现在已经有110多种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下一步进一步加强这个工作,使我们的保护成果能使社会共享,这对于推动社会广泛地关注、重视、支持,甚至参与到这项工作里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政府的事情,更不是文化部一家的事情,是全体人民都应该参与的一项有责任和义务的事情。
我们的工作机构还要走向固定化、常态化,形成一个进入政府公共事业单位序列的稳定的保护机构,这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要加紧推进这项工作。
第八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来培养一大批热爱非遗事业,愿意为之献身的专业队伍。现在根据我们的统计,全疆在区地县三级从事这项工作的有500多人,当然还远远不够。正是因为这500多人的队伍十年来坚持不断地工作,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保护事业能够不断地向前推进,取得一些成就。
现在全国一共是有30多项,其中一个省有3项的只有三个省。浙江、福建、新疆,新疆已经申报成功了三项世界级的非遗项目,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玛纳斯》这两个列入了联合国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西来甫已经列入到了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到了两个不同的名录,其他省也是一样的。浙江和福建都有一项是列入到的急需保护名录,有两项是列入了代表作名录。很庆幸,我们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特别是各有关部门,包括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支持下,我们新疆的非遗工作还一直是健康、稳定的向前推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
从九个方面的成果来看,这十年我们付出的努力有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随着国家的非遗法的公布实施,我们整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法制化、科学化的新阶段。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基层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基层的实践走在了我们指导、引导的前面。得益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各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各地的党政领导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敏锐地感觉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不仅可以在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器具文化方面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器具文化生产的产品既可以作为旅游产品,也可以作为工艺收藏品,同时还可以变成大量地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生活适用品。
最早开始启动的主要还是在刺绣领域,像维吾尔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等,在伊犁、阿尔泰和南疆的其他一些地区,包括哈密,在刺绣领域启动的比较早。当时通过开展展销会的方式,评奖的方式,培养了一批绣娘,把她们的绣品推动走向市场,特别是和旅游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随着这种探索的不断扩大,各地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妇联组织也参与进来,文化部门也开始行动起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文化部门、妇联组织和工商业部门参与进来,一起来推动这项工作向前发展。
随着各地认识的不断提高,探索步子发展也越来越快,现在也形成了一些好的典型,总体面上的情况还没有完整地统计数据,但从点上可以谈几个典型。
比如疏附县的乐器村,在疏附县有一个传统制作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在这个乡镇的范围里有相当一批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把它集中起来,通过给他们提供一些厂房和营销的帮助。
再比如,哈密地区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维吾尔族刺绣等各民族刺绣展销会,既拉动了就业,也促进了旅游,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木磊哈萨克自治县也是这样的,一共有5000多户,但他们现在培养的哈萨克刺绣的绣娘已经有4500多个了,几乎等于是一户有一个。当然5000户不光是少数民族,还有汉族。有的农户可能不是一个,可能是两三个绣娘。
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拉动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当地县委县政府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投巨资在那里建了一个中心,把它的纹样设计、营销、技术培训等都放在这个中心来解决。当然绣娘是在自己的家里工作,以家为工厂,既不耽误农活、牧活,也不耽误照看孩子,还能创收,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木磊哈萨克自治县的领导雄心勃勃,要把那里打造成为一个全疆民族刺绣产品的集散地。我们也乐见他们能够取得这样大的发展。
我们很快要推出一个措施,要在政府主导下,认定一批全疆已经取得一定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示范基地。全疆达到规模的至少应该有五六十家,他们可以够得上示范性的传承基地,各地还有很多先进的地形,每个地区基本上都有。我们通过采取认定的方式,首先是给予他荣誉,第二是规范它保护传承的做法,第三是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给予一些资金的帮助和政策的优惠。
我们从全疆选调了60多个项目,好中选优,适合于在现场展示展览的产品把它选调进来,为了使大家能够在观展的时候有条理地观看,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板块,分别起了好听的名字。第一个板块叫霓赏羽衣,展示的是各民族的服饰和刺绣,都在这个区域来展示。第二个板块是纸尖物语,通过人的手工制作把人的感情,把人要表达的心情通过物来体现出来。包括乐器制作,像编织,纺织,弓箭制作、桑皮纸等制作类的东西集中在这个板块里展示。第三个板块是精雕细琢,包括木艺、铜艺、铁艺、陶艺等放在一起展示。第四个板块是惠兰之香,主要是包括传统美术,像剪纸等传统美术的作品和事项在这个板块里展出。第五个板块是美酒佳肴,包括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美食。像维吾尔族的穆萨莱斯,还有维吾尔族的糕点做的非常好,在现场展示。
今年主要是突出三个特点,第一,新疆13个世居民族都有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参加展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也是彰显各民族在文化创作力方面的成就。第二,这些项目都在积极地、开发性地生产性保护,而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社会效益来讲,促进了它的保护,促进了它的传承,从经济效益来讲,拉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第三,有所创新。去年在遗产日的时候搞了创新大赛,推动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要顺势时代的发展,适应人们欣赏水平提高的发展变化。通过创新,使它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和新的进步,只有它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它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进入市场,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当然他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马迎胜,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山东招远人,大学学历。1971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湖南省株州市铁路一中教师、新疆喀什地区行署办公室秘书、共青团喀什地委副书记(副处级)、塔什库尔干县委副书记、喀什地区行署文化处党组副书记、副处长、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室主任、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
1978年6月被评为喀什地区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度被评为喀什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9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