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仅46岁,十年驻港后又踏上了三年援疆路。只因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抱负。他援疆期间没日没夜的工作,超负荷的身体终于无法再支撑,直到病魔无情地将他送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他心里首先想到的还是工作。他就是《求是》杂志社援疆干部田百春,现任兵团日报社副总编辑。他的事迹经《兵团日报》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和网民都纷纷向他表示敬意并送去了诚挚的祝福。由于田百春目前正在北京接受治疗,我们不方便采访他本人,因此我们特别走访了一些他身边的同事和同他一起来到新疆援疆的“援友”们。听听他们眼中的田百春是一个怎样的人?
郭部长,田副总编辑的事迹经过报道以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他的精神,还是他的品质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您对此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郭灵计:我和百春同志一块进疆,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接触很多。我觉得百春同志的事迹非常地平凡,但非常地感人。为什么他的事迹能在广大援疆干部中,能在兵团的干部职工当中,甚至在疆内外引起这么多的感动,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田百春同志来援疆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纯粹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使命。我们援疆干部来到新疆会有一些特殊的待遇,比如说好多人来的时候根据干部条例提拔一级,有的年轻干部来到这里进一步的锻炼,进一步地成长。但百春同志2005年就是副厅级干部了,当时来援疆的时候,《求是》杂志社说你刚刚结束了援港任务,我们能派出人。他就觉得,援疆事业他不参加不行,正好赶上这样一个好时候,他想亲自见证这个事业的发展,同时他真的是对新疆出于一种热爱之情。他几乎快到了写血书的程度,组织上才同意他来援疆。
他来援疆纯粹是一种责任,纯粹是一种使命,纯粹是一种朴素的对新疆的热爱,对援疆事业的参与。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方面。
第二,田百春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于他的承诺,忠于他的党性,忠于他的良心。他经常给我们说:“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我们援疆干部的称号。无论是共产党员也罢,无论是有追求,有境界的学者也罢,还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他来了以后就积极地投身到工作中,他在工作当中是极端地负责,极端地认真,并且敢于担当。
有一件事情。他来了以后,兵团日报社把最难最急的活都派给了他,发行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还要筹建一座新闻大楼,没有地皮、没有钱怎么办?为了发行,他下基层不知喝了多少酒,他这个病和搞发行当中过度地饮酒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为了筹建新闻大楼,他跑了多少家单位,有的时候其实他不用写稿子,但是他带了一批记者,为了保证把这个单位宣传好,保证达到宣传的水平,所以好多时候都是他亲自动笔,有时候一干就是几夜。所以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自己的责任的担当,确实很感动人。
第三,他是我们援疆干部中的典型,他的工作作风非常务实。我们在研究他的时候,觉得还要把他作为新闻战线的杰出人物。他在兵团几个月的时间,走了六七个师,写了六七篇东西,每次下去都要亲自深入到职工家庭当中,到车间厂房,要亲自和大家交流,有时候和农民们促膝而谈。每每回来谈这些经历的时候都很有感触,他总说兵团人太伟大了,兵团人太了不起了。所以他每次写文章的时候都饱含着真情,有感而发。我觉得他真正是带着感情,带着优良的作风,反映出来的东西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一种基层真实反映,群众真切的呼声,反映的是事关兵团发展的大事、大问题。但是又通过很具体的事情来反映。所以他的文章大家都愿意读,读后都有很多感触。
百春同志非常地低调,做人做事非常地低调。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非常地善于理解。我经常说:“你下去以后尽量地少喝一点,你过去酒量也不行。”他说:“没办法,基层同志那么热情,到了老乡家里,老乡那么热情,如果我们不喝酒,不足以表达我们对新疆人民,对我们兵团职工的尊敬和爱戴。”对一些事情他很能体谅别人,有时候他自己也给我讲,有些同志家里的事比较多,好多事情托他。他说:“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家又不在这,一人吃饱全家饱,我自己多加会班就行了,让别人好好顾顾家。”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他人却很宽容和理解。
生病住院以后,我是第一时间在北京看望了他,当时我在北京开会,突然接到组织部的同志电话,说百春同志查出来可能是肺癌,并且情况不好。所以我亲自给他打电话,我说你务必回来。他当时说:“我还要走基层,我还要联系好几家单位,等我把这些事情结束以后我再回去。”我说:“不行,你必须连夜回来。”他回来以后就住院了,马上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非常地不乐观。医生说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做手术的时机,需要保守治疗。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我说:“百春同志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为了体现组织的关爱,也为了体现他对援疆工作作出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用最好的医疗条件,最好的环境来保证他的治疗。”医院马上给了他一个高干的病房,我跟他商量的时候,他非常生气,他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我也是一个文人,我这一辈子最反对的就是特权。老百姓能在这里看病,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比他们强多了,我们一来就有病房住,一来就能马上进入到医疗状态,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地满足了,非常非常地感动了。我在新疆其实没有为兵团做什么事,得了这样的病还让你们操心,这个事情你再不要和我谈了,我坚决不住高干病房。”
另外,他女儿今年高考,他病了以后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们提出来,到时候给组织部和教育部写一个申请,等孩子达到一定分数线之后能保证她选一个好的专业。他坚决反对,他说:“我从来没有给孩子灌输过这样的思想,我从来都是要求她自立自强,自己能考多少算多少,自己能上什么学校上什么学校,从初中到高中都是根据孩子考试的成绩来入学的,我从来没有给她找过什么学校。所以我现在也不需要。”他非常坚决,我觉得他对别人有着无私的爱和胸怀,而对自己甚至对女儿的要求却很严格,这也是让我非常感动的。
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这些,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得病以后,他那种坚定,那种沉着,那种达观,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我们好多人在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东西坚持一下都能做到,但是在癌症,并且是癌症晚期以后还能积极达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地面对病情。我每次去见他,他跟我谈的都是兵团的事,工作上的事,甚至是一些国际问题,他说人一辈子什么事情都要经历,老天爷需要你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但是我会积极地面对,包括治疗。他说:“我对我自己的病最清楚,到什么状态,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所以他在这个事情上,每次和他谈话的时候看不出来是一个癌症病人,是一个重症病人,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他始终都很达观,都很向上。他说:“只要我自己坚持住了,我自己积极地配合治疗,我 可能就是那个万分之一。”并且一直说:“我相信我一定还会回到兵团,再和你们一块战斗。你们不要说我有病了,即使治好了也要让我在北京休养 。我治疗到一定阶段还会回去的,还要进行工作。”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我觉得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他无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好,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也好,还是作为一名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一个学者也好,还是作为我们非常尊敬地兄弟也好 ,他身上体现的这些东西看的确实很平凡,但是平凡之中见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
我们学习他,他的精神感染我们,绝对不是从一个方面,而他是一个立体的,是一个全面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就是我们身边某一个人,但是却让我们非常感动。
主持人:听了郭部长的话,我们也非常受感染。现在我们知道田副总编身患重病在北京治疗,郭部长您有没有祝福的话想对他说?
郭灵计:第四批援疆干部全体都真心地祝愿他战胜病魔,早日康复。我给他发过一个短信“希望你能尽快回到我们的援友中,尽快回到援疆事业中来,让我们再续援疆的辉煌。”谢谢!
主持人:谢谢郭部长。
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兵团第四批援疆干部总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