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访新华社吉林分社体育记者姚友明

日期:2016-01-29 主持人:李雪
  • 【11:09:27】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关注新华访谈。此刻我们正在十三冬的前方演播室为您做现场报道。十三冬开幕以来,赛事精彩连连,观众们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比赛和运动员的身上。然而在场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我们带来最新、最及时的现场报道,让观众们第一时间了解赛事赛况,以及赛场内外的精采故事。他们就是新闻媒体的工作者们。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一位资深的体育记者,他是新华社吉林分社的体育记者姚友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请他聊聊本次参加十三冬的经历和感受。姚友明你好,欢迎你。


  • 【11:09:34】

    姚友明

    主持人好,各位新华网新疆频道的网友好。
  • 【11:09:52】

    主持人

    非常高兴邀请你来到节目中。您是什么时候到的新疆?
  • 【11:10:00】

    姚友明

    我是1月15日晚上到的乌鲁木齐。
  • 【11:10:08】

    主持人

    吉林分社一共有几名记者参与到十三冬的报道中?
  • 【11:10:24】

    姚友明

    吉林分社除了我是文字记者以外,还来了一名摄影记者。
  • 【11:10:30】

    主持人

    您为十三冬的报道做了哪些准备?
  • 【11:10:51】

    姚友明

    吉林是冬季运动丰富的一个省,我们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四个项目的储备是比较丰富的。每年全国都有一些重要的比赛放在吉林省,之前也算是为十三冬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对新疆的速滑队我们之前也做了采访,所以说应该算是准备的比较充分的一次报道。
  • 【11:10:57】

    主持人

    在报道上都有哪些具体的策划?
  • 【11:11:50】

    姚友明

    应该说这是新华社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的第一次的全冬会的报道,它的整个规格和参加的人数、策划安排到执行比以往升了一个档次,或者是提升了很高的水平,基本上是以为2022年冬奥会练兵的目的来组建的这次报道团队。

    我们之前为新疆的冬运会也准备了非常充分的报道题目,包括中国冰雪热潮发展的态势展望,以及传统的强项和没有开展的项目,这些都包括在内了,所以说应该是相对全面的规划和布置。

  • 【11:12:06】

    主持人

    很多网友也注意到您写的一些稿件,其中有一篇《东北话不再是冬季运动的普通话》。这篇稿件标题很吸引人,您做这个报道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里面。您当时是怎么选择这个角度去写这篇稿件的?
  • 【11:12:53】

    姚友明

    因为全冬会的报道不像全运会,在全运会上可以听到南腔北调,不同的声音。但是在全冬会上,因为我国冬季项目开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东北三省,或者是更局限于东北两省,主要是黑龙江和吉林两个省份。策划这篇稿子,主要是想说明问题,说明我们国家冬季运动开展的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这次很多项目,比如说新疆的冰球队的很多队员是从哈尔滨交流过来的。一方面是希望普通话真正成为冬季运动会的普通话,希望东北话不再是它的普通话,而真正的能听到南腔北调的声音。另外一方面,希望更多的南方省份参与到冬季的运动会。比如冰球项目,有香港的,有上海的,所以我觉得未来冬运会上,东北话在冬运会的“统治地位”会受到一定的动摇了。
  • 【11:13:07】

    主持人

    除了对赛事赛况的报道,你也会挖掘一些场外的故事,您写了一篇报道讲述齐齐哈尔来的老奶奶为了看孙子比赛,不远万里来到新疆。您是怎么发现这个人物的呢?
  • 【11:13:58】

    姚友明

    这届比赛是在新疆举办,全国冬季运动会第一次跳出了东北三省在新疆举办,看台上的观众大部分都是新疆本地人。但是我在现场听到了一位老奶奶用地道的家乡话给球员加油打气,我就注意到她了,进一步跟她闲聊,发现她是齐齐哈尔的球员的老奶奶,她今年71岁了,从齐齐哈尔来到乌鲁木齐走了将近5000公里,为孙子加油,非常的不容易。她的孙子所在的这支球队是我们国家第一支民营的冰球队,和传统的体制内的运动队有所不同,他们的球队老板是要负责球队所有的花销,七年投入了一个多亿了,全是自己拿钱。这支球队虽然是民营的,但是管理非常规范,家属跟着队员远征,那么远过来,还要自己买票,六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非常的不容易。我们想对她的故事进行报道,展现给受众。从效果来看,应该说是挺好的。而且她反映买不到票的问题,也受到了组委会和宣传部相关领导的关注,应该说老奶奶的亲友团能来到现场看球了,作为新华社记者也是挺欣慰的。这是一个温情的故事。


  • 【11:14:23】

    主持人

    不仅给广大的读者和网友挖掘了一些场外的故事,同时也为当事人解决了一些实际的困难。
  • 【11:14:29】

    姚友明

    对。
  • 【11:14:49】

    主持人

    比赛到现在已经是第8天了,这些天来您除了报道之外,也观看了一些比赛项目,这些比赛项目里您最关注哪一个项目呢?
  • 【11:16:08】

    姚友明

    除了我本来报道的冰球之外,我比较关注的主要集中于中国军团在奥运会上有望夺金的项目。比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还有短道速滑。因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比较远,我没有去。但是短道速滑的比赛我看了,和平时全国的短道联赛,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参赛的选手,以及观众的热情来看,感觉整个提升了一个档次。在吉林平时的联赛里场地气氛是比较冷清的,最多是运动队的梯队小队员在看比赛。但是这届比赛和选手造成的冲击力也比较大,因为有一个自由的摄像机在场地里不停的切换镜头,有选手的特写,也有观众的特写,就连主持人报幕都是一个选手一个选手介绍,应该说是非常接近国际甚至是超过世界杯分站赛的规格。所以说短道速滑比赛非常的精采。

    短道速滑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对抗性特别强的项目,它的比赛结果也不是完全能够在预料范围之内的,经常有一些意外或者是冲撞、犯规存在。这类比赛的场地都爆满,我觉得新疆的观众还是非常热情,也是非常懂冬季体育,也是非常的喜欢冬季体育。

  • 【11:16:19】

    主持人

    您对新疆首次办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 【11:17:20】

    姚友明

    两年之前我和新疆就有了缘分。两年之前我在吉林采访到一位新疆的速度滑冰队的领队付勇,他向我说了新疆速滑队从当年的西北版图中消失以后,现在又重新的组建起来,而且新疆有近百所冰上学校,每年有源源不断的梯队人才涌现出来。现在已经有很多本土选手在本届冬运会上能够为新疆队带来一定的好成绩。当时付领队要求我来参加冬运会的报道,他当时还拿出了冰上中心的规划图,给我进行了重点介绍和推荐,希望我们能够对冬运会多多关注。

    当时我对来到新疆就非常的憧憬。两年多的时间后我终于到了新疆,觉得新疆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冰场是高海拔冰场,对速度滑冰项目提升成绩特别有帮助。像世界上的盐湖城、卡尔加里冰场都是在高原地区,我们新疆能在高原拥有一块国际上都处于一流的冰场,我觉得作为中国人非常的自豪。

  • 【11:17:55】

    主持人

    我们也知道上一届的全国冬运会就是在吉林长春举办的,您在吉林工作期间,是否注意到群众参与冰雪热情更高一些?


  • 【11:19:40】

    姚友明

    吉林有冰雪运动的良好基础,群众基础比西北稍微的好一些,但是我觉得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吉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它的冰场数目也在减少,或者是个别项目的运动人才也有一定的萎缩。吉林最近提出要让中小学开冰雪课的计划,现在也在进行之中吧,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推行,2016年冬天会让全市小学生普及冰上体育课。应该说也处在重新振兴的阶段。

    我觉得新疆主办冬运会,恰好是中国体育处在相对最好的时代。首先是有冬奥会的背景,另外新疆通过办会使冬运会第一次走出了东北两省。所以新疆这次办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会点燃现场小观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我对新疆在很多项目上迎头赶上或超过黑龙江、吉林两省都挺有信心的,这届比赛也已经开始呈现出这个趋势了。

  • 【11:19:56】

    主持人

    除了比赛本身,新疆也是比较特殊的地域,地理位置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您觉得冬运会首次在新疆举办,对新疆来说还有其他哪方面的更重要的意义?
  • 【11:20:54】

    姚友明

    新疆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是民族自治区域,地处我们的西北边陲,除了我刚才说的地域拓展之外,我觉得会把冬季运动从东北延伸到西北。我们之前说的“北冰南展”,其实不光是这个,它后面还有“西扩”的过程。所以这届冬运会加速了这个进程。

    在新疆办冬运会,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全国性的大赛在新疆举办,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都欢聚在这里,一起为运动健儿加油,这个场景有利于形成民族共识。大家对中国的冰雪运动会更加的关注,一些少数民族选手在冬季项目上其实是更有优势的,比如说热汗拜,他的耐力比普通的汉族选手强一些,这个是有科学论证的。

    我们作为多民族的国家,让少数民族运动员更多的参与冰雪运动,对于提升我们国家冰雪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 【11:22:27】

    主持人

    很多网友也注意到了,本土选手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运动员跨省交流的现象也很普遍,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您觉得跨省交流对我们本土运动员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 【11:22:55】

    姚友明

    当然有影响了。跨省交流对本土运动员的发展是积极的影响,很多项目新疆并没有开展。比如冰球项目,在公园里打野球的可能都很少或者是没有,能够让更多的新疆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到全国的高层级的比赛,对他自己的内心是一个触动。

    很多东北的冬奥选手或者是冬运的冠军,他对冰雪的启蒙可能就是通过看一次冰雪比赛开始的。尽管新疆在这届冬运会的队员很多是交流过来的,这次可能是一个播种希望的阶段,现在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可能若干年后大批的来自新疆冬运健儿涌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效果了。

  • 【11:23:04】

    主持人

    到今天赛事已接近尾声了,您这些天来觉得工作辛苦吗?可以适应吗?


  • 【11:23:18】

    姚友明

    新疆是景美、人更美的地方。这次报道全国冬季运动会,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另外一点,我们每天早晨坐车到比赛场地,沿途看到连绵的雪山,人一下子兴奋起来,就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所以说也不是特别的疲惫。这次无论在组织还是媒体的接待方面,服务都是非常的规范,而且在全国层级的运动会上,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 【11:23:25】

    主持人

    报道之余,在市区有没有到一些景点去游览一下?
  • 【11:24:02】

    姚友明

    冰球比赛安排的非常紧,我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去了大巴扎,还去干果店给家里买了一些新疆的特产,过年的时候就能吃到新疆的干果了。因为我母亲原来是在新疆出生长大的,她可能会对这边更有感情,她每天会让我拍一些赛场内外的照片发给她看。
  • 【11:24:10】

    主持人

    很多人对新疆还不是很了解,您第一次来新疆,对新疆的印象怎么样?跟你之前想象的有偏差吗?
  • 【11:25:27】

    姚友明

    我之前对新疆非常的向往,一方面是我母亲在新疆出生长大。另外一点,两年前我采访了新疆速滑队,他们也给我热情的推荐了这次冬运会的采访报道,一定让我看一看。我当时非常的想来新疆。

    这次来了之后,比我想象的更好、更完美。新疆人非常的热情,志愿者每天也很辛苦,因为冰球比赛的赛程拖的时间非常长,今天就要从早晨十点一直打到晚上的十一点,将近13个小时,志愿者非常的辛苦。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者还让我们去报道场馆的清洁工人,说他们值得被报道,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四个清洁工要负责偌大的冰球馆的清洁工作,志愿者说清洁工非常不容易,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就觉得非常的感动,因为志愿者自己的精神首先就让我们非常的尊重,他们在这么辛苦的过程中,还推荐我们去报道清洁工人,告诉我们清洁工人在间歇的时候,在楼梯角铺一个箱子纸坐在那里歇一会,清洁工人可能更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听了以后,觉得非常的感动。

    这次对我的触动真的是非常大,不管是从风景对视觉的冲击力,因为场馆就在雪山底下,还是人的情怀或者说他的道德水准高度,我觉得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值得我们去记忆的。

  • 【11:25:37】

    主持人

    接下来在报道上有没有其他的打算和安排?
  • 【11:26:15】

    姚友明

    大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男子冰球队作为东道主会自然而然的参加冬奥会,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我一方面写一些稿子,为我们冰球项目继续鼓劲加油,另外希望给观众更多的阐释关于冬奥冰球的一些知识。因为我也在学习,我希望把我学习到的分享给大家,把大家对冬季的体育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冰球之外,可能还会参与闭幕式的报道。我主要是负责消息的写作,我希望能把这么一届美好的大赛的报道做到善始善终。


  • 【11:26:21】

    主持人

    也祝愿您接下来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 【11:26:27】

    姚友明

    谢谢。
  • 【11:26:35】

    主持人

    也感谢网友的收看,希望吉林分社的记者姚友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顺利愉快,此次新疆之行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
  • 【11:26:41】

    姚友明

    谢谢大家。
  • 【11:26:46】

    主持人

    各位网友,再会!
  • 【11:26:52】

    姚友明

    再见!


访谈直播

姚友明

姚友明

新华社吉林分社体育记者。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