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策勒·生命礼赞
东西协作共建医疗高地,策勒县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纪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回望策勒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变迁,本质是一部“解群众难题、谋民生福祉”的奋斗史。从过去“患病只能靠草药、生孩子全凭运气”的困境,到如今“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健康有保障”的幸福图景,策勒县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与东西部协作推动下,用70年时间破解了群众“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核心难题,让健康福祉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艰难开局:破“无医无药”困境,筑牢健康基本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策勒县群众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生病没处治、救命没门路”:全县没有一所现代医院,缺医少药是常态,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病都可能拖成重症,传染病来袭时更是只能“听天由命”;孕妇在家分娩,没有专业助产,婴幼儿夭折率居高不下,“保大人、保孩子”成了家家户户的难题,健康二字对群众而言遥不可及。

60年代使用的血压计(县医院医务科提供)
1953年,策勒县人民医院的成立,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这是当地第一所现代医疗机构,让群众终于能找“专业医生”看病。此后,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陆续建成,哪怕条件简陋、设备简单,却解决了“看病跑远路”的问题,实现了“小病能就近治”的初步目标。1984年,策勒县维吾尔医医院成立,不仅保留了群众信赖的传统维吾尔医,还融入现代诊疗手段,比如用西医检测辅助民族医药治疗,既贴合群众就医习惯,又提升了疗效,让“看对症”有了更多选择。
规范发展:解“看病不专业”难题,提升服务获得感
进入1990年代,群众的需求从“能看病”升级为“看好病”,但当时的医疗服务存在“科室不全、技术薄弱”的问题——比如乡镇卫生院只能看小病,遇到外科手术、妇科难产等情况,还是得往县城跑,且医生诊疗经验不足,容易延误病情。

1990年卫生院外景(艾则孜·伊敏江)
针对这些痛点,策勒县开始推进医疗规范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完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核心科室,让“大病在县城能治”;同时接收医学实习生,培养本地医生,解决“缺好医生”的问题,比如培训产科医生掌握助产技术,降低农村产妇分娩风险。1992年,结核病控制项目落地,为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免费治疗,彻底解决了“治结核花钱多、拖不起”的难题——当时一位村民患肺结核,靠项目免费领取药物,半年就痊愈,不用再担心“治病拖垮家”。这一时期,县人民医院年门诊量从不足千人次增长至上万人次,背后是群众“看病更放心、更省心”的真实认可。
加速跨越:破“高端医疗缺位”瓶颈,实现“大病不出县”
21世纪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看大病、看复杂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县域内没有高端设备、缺乏复杂手术能力,“去外地看病”成了新难题——不仅要花路费、住宿费,还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比如有人患胆结石需要手术,得去几百公里外的城市,来回折腾不说,费用也高。
为破解这一困境,策勒县持续夯实医疗硬件:到2009年,全县已有12所医院、536张病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看病能报销”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县人民医院建起2万多平方米的业务用房,添了新设备,比如X光机、B超仪,常见疾病诊断更精准。2011年,乡镇卫生院建中医馆,拔罐、推拿等疗法能治颈肩腰腿痛,解决了农村老人“慢性病反复犯、吃药效果差”的问题,且费用低,深受群众欢迎。

东西协作更是让“大病不出县”从梦想变现实:2024年,天津津南区援建的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投用,32排CT、1.5T核磁共振等尖端设备能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不用再去外地做检查;手术室能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比如胆囊切除手术,术后3天就能出院,比去外地节省一半费用。2025年,医共体11个中心成立后,乡镇卫生院遇到疑难病例,能通过“县乡联动”快速转诊,还能请县医院专家下乡坐诊,在家门口就接受了县医院专家的诊疗,不用再奔波。
援建助力:补“资源不均衡”短板,让优质医疗“沉下去”
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的过程中,外部援建力量精准补上了“优质资源少、基层能力弱”的短板。天津津南区的帮扶,首先解决了“县城缺好医院”的问题——援建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有独立急诊部、百级洁净手术室,64排螺旋CT能精准查肺部结节,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能做心脏支架手术,比如突发心梗,在县医院就能做介入治疗,比以前去外地节省了2小时抢救时间。
更重要的是,援建注重“授人以渔”:70余人次天津专家驻点带教,比如外科专家手把手教本地医生做腹腔镜手术,让“好技术”留在策勒;120多名本地医护赴津进修,回来后成了科室骨干,比如县医院妇产科医生进修后掌握了无痛分娩技术,让农村产妇“生孩子不遭罪”。此外,5千万元帮扶资金、2千万元医疗设备,解决了“买设备缺钱”的问题,比如给乡镇卫生院配心电图机,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查心脏。


中国民航医学中心(总医院)和首都机场集团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则聚焦“农村看病更方便”:前者升级村卫生室,添了诊断床、听诊器,常用药摆得整齐,解决了“村医没设备、没好药”的问题,比如达玛沟乡村民感冒,在村卫生室就能买到对症药,不用跑3公里去乡卫生院;后者送药义诊,56万元药品免费发给慢性病患者,小针刀手术解决了老人“关节痛走不了路”的问题,疫情期间邮寄药品,让居家群众“断药不发愁”。多方合力,让“优质医疗就在身边”成了现实。
特色发展:融“民族医药+现代医疗”,贴合群众就医需求
策勒县群众信赖传统医药,但过去“单靠民族医药治大病,效果没保障”;同时,部分群众不习惯西医诊疗,“看不懂检查单、不放心西药”。针对这一矛盾,策勒县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既保留民族医药优势,又用现代医疗提质。

2021年双排螺旋CT(县医院医务科)
乡镇中医馆就是典型例子:恰哈乡卫生院中医馆有200平方米,针灸、艾灸设备齐全,天津专家还会来指导,比如针对村民的腰椎间盘突出,用“针灸+推拿+西医理疗”结合的方式,比单一疗法效果好,且一次治疗费用不到50元,解决了“治病贵、效果差”的问题。策勒县维吾尔医医院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现在是二级乙等医院,有7个临床科室,既能用维吾尔医调理慢性病,比如用特色制剂治糖尿病,又能通过现代设备做检查,比如用B超查肝胆,避免“凭经验诊断出错”;研发的9种特色制剂中,3种获自治区批准,既正规又便宜,深受群众欢迎,比如一位老人长期吃维吾尔医制剂降血压,比吃进口药每月省200多元。
健康普惠:全周期保障“少生病、不生病”,筑牢幸福底线
70年发展,最终让群众实现了“从治病到健康”的转变——过去是“生病才就医”,现在是“健康有人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解决了群众“担心生病、害怕花钱”的后顾之忧。
对孕产妇来说,“孕期产检免费做、产后有人随访”,2022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2.3/10万,比上世纪大幅下降,“生孩子安全”成了常态;对孩子来说,从出生接种疫苗到定期体检,全程免费,婴儿死亡率4.25‰,家长不用再担心“孩子生病没法治”;对老人来说,每年免费体检,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专人上门测血压、指导用药,比如一位70岁老人患高血压,村医每月上门随访,帮她调整药量,血压控制得很稳定;对全体居民来说,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5.6岁,接近全国水平,2022年全县医疗机构年门诊35万人次、住院2.5万人次、手术超6000台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的幸福,是“不用为健康发愁”的安心。
展望未来:守“为民初心”,让健康福祉更持久
站在新疆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策勒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是让群众“更方便、更安心、更省钱”:深化医共体建设,让CT、核磁共振等设备全县共享,乡镇群众不用跑县城就能做高端检查;通过“专家下沉、远程会诊”,让村卫生室也能看“疑难病”,比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连上线,让县医院专家看病;加强慢性病预防,比如在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教群众“怎么防高血压”,从源头减少生病。
固拉合玛镇卫生院现外景(2021年卫健委马继燕)
同时,继续做强“中西医结合”特色,让民族医药更规范、现代医疗更贴心;培养更多本地医生,解决“基层缺医生”的问题,让“家门口的好医生”长期留在群众身边。未来的策勒,不仅要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要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让健康成为每一位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