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格什勒克村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漫步村落,崭新的住房错落有致,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村民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而村头的抗震纪念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正静静诉说着村庄从灾难中崛起、在时代浪潮中奋进的不凡历程。
“看这张照片,是2003年地震后救援队救我和老公的场景,当时的房子全塌了,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42岁的月热古丽·达吾提站在抗震纪念馆的展柜前,向参观的村民讲述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2003年,20岁的月热古丽刚结婚不久,那天她正在家中做饭,婆婆、老公、小叔子和弟媳都在屋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摧毁了家园,她和老公被埋在废墟下,是救援队及时赶到,从瓦砾中挖出了他们;而家中另外四口亲人,却永远留在了那场灾难里。
“震后那几年,我们住过临时帐篷,也住过简易安置房,总担心‘没个安稳家’。”月热古丽的话语里满是对过去的感慨,也藏着对如今生活的珍惜。2011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月热古丽家拿到了2.45万元建房补贴,加上自家的积蓄,一栋80平方米的砖瓦房拔地而起。“搬新家那天,我和老公在屋里转了好几圈,摸著新墙壁哭了——终于有个踏实的家了!”
如今走进月热古丽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摆着沙发和电视机,厨房的燃气灶取代了过去的土灶台,院子里种着果树和鲜花。“现在不仅住得好,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月热古丽笑着说,这几年村里发展特色种植,她和老公跟着合作社种棉花、养牛羊,每年能有好几万元收入;孩子在乡里的学校上学,学费全免,还能享受营养午餐。闲暇时,她会和村民一起去村文化广场跳麦西来甫,或是到纪念馆当志愿者,给年轻人讲地震救援的故事,讲这些年村庄的变化。
在格什勒克村,像月热古丽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震后二十余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庄实现了“从废墟到新村”的蜕变: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安全房,泥泞路变成了硬化路,村民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稳定电;村里建起了文化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孩子们有了崭新的教学楼,老人们能享受免费体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里发展起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产业,还依托抗震纪念馆打造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示范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以前愁‘活下去’,现在盼‘过得更好’!”月热古丽说。自治区成立70年来,尤其是震后这些年,她亲眼见证了家乡从“灾后重建”到“乡村振兴”的一步步跨越。如今的格什勒克村,不仅有安稳的家园,更有蓬勃的生机——田间地头是忙碌的身影,文化广场是欢乐的歌声,抗震纪念馆里的故事,成了村民们铭记恩情、珍惜当下的精神坐标。
70载风雨兼程,70载砥砺奋进。从地震中挺立,在发展中蝶变,格什勒克村的变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村里的乡亲们正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片曾历经磨难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幸福安康、团结奋进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