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布茹玛汗足迹 看“西陲第一乡”护边员的世代坚守-新华网
2025 09/16 10:52:53
来源: 新疆日报

循着布茹玛汗足迹 看“西陲第一乡”护边员的世代坚守

字体:

  青岛姑娘逄春晓从网上了解到布茹玛汗·毛勒朵数十年巡边护边、刻满“中国石”的故事,毅然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乌恰县,又主动申请到吉根乡,如愿成为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布茹玛汗家”的讲解员。

  9月13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成员来到布茹玛汗家,这是逄春晓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媒体讲述早已被她熟记于心的故事。

  布茹玛汗居住在祖国最西端,其所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线长达1133.7公里,她的家乡乌恰县吉根乡,因地处克州最西端,被称为“西陲第一乡”。

  在布茹玛汗家里,有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收藏了200多张图片、12件实物以及她多年来获得的各类证书。这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不断翻新,成为帕米尔高原上有名的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逄春晓第一次走进这里时,直言“震惊”。

  “她的爱国情怀这么朴素,却又如此坚定,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是见证。”逄春晓介绍,在广袤的帕米尔高原上,布茹玛汗亲手刻了10多万块承载着家国情怀的“中国石”。这些石头绵延在冬古拉玛山、阿拉脱力山、尾巴拉山等沿线的边境线上。

  布茹玛汗12岁就跟着母亲巡边护边。1961年,年仅19岁的她得知乌恰县吉根乡需要护边员,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早年间,边境线上没有清晰的界碑,不时有牧民越界放牧。为守护边境,布茹玛汗想出“刻石立碑”的办法:她在石头上刻下“中国”两个字,以此来充当延续的界碑。

  日复一日的巡边、刻石,布茹玛汗不记得自己遇到过多少次危险,却记得边境线上每一块石头的位置。布茹玛汗说,她现在住在离边境线最近的村庄,虽然已经无法再进山巡边、刻“中国石”,但她相信,在一代代年轻护边员的共同努力下,伟大祖国的边境线会越来越稳固,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在布茹玛汗的感召下,吉根乡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加入护边员队伍中。她的家人纷纷接过护边接力棒——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成为第二代护边员,孙子穿上警服驻守边境派出所,曾孙子从小就学习辨认边境标识。

  “布大妈常对我们说,要感恩祖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逄春晓说,来到吉根乡,她才知道,像布茹玛汗一样,这里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守护着祖国边境。

  穆塔力普·托合提马麦提就是第三代护边员,他说:“我当护边员8年了,守护祖国,就是守护自己的家。”

  逄春晓购置了一辆自行车,时常在吉根乡骑行穿梭,感受护边员的精神。“来了之后我才知道,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不计回报地守边,太让人敬佩了。”逄春晓说,布茹玛汗常邀请护边员到家里做客,总会跟大家念叨:“现在条件多好啊,政府建有休息和做饭的地方,还配发服装、摩托车,发放护边员补贴,一定要想着如何更好地回报。”

  “政府把我的房子修得这么好,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房子,是大家的,要让来这儿的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布茹玛汗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真诚。

  吉根乡党委副书记陈里意介绍,乡里实施了“七小工程”,涵盖小直播、小民宿、小施工队等,让护边员在守边之余多了一份收入。此外,乡里还鼓励护边员养鸡,他们通过直播拓宽销路后,已成功与上海的公司签订了100万元的订单。(郭玲)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