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乌鲁木齐6月30日电(记者张瑜)“中国特色新闻学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25)”近日在新疆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42所高校、媒体单位以及学术期刊的120多位嘉宾参会。
该活动由新疆大学和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表示,此次会议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求的回应,也是提升中国特色新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和影响力的体现。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要重视四个面向:即立足历史、面向当代;立足理论、面向实践;立足传统、面向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开拓作为支柱性学科的新闻学新局面。

主题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作分享交流。
清华大学教授、新疆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李希光结合自己30余年在新疆及周边开展研究的经历,作了题为《区域国别细分,做好周边国家的精准传播——我在新疆跨山、跨界、跨文明研究35年》的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喀什大学特聘教授李彬分享主题为《新闻学:科学与经验——兼谈张严平<时代面孔>》,他认为,新闻学不应是脱离生活的 “屠龙术”,在信息时代更需与社会生活、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新闻学研究应系统把握“五史”,尤其是新中国史,践行甘惜分倡导的“立足中国土,请教马克思”理念,以“四力”为核心夯实采写编评业务体系,形成“理论—历史—业务”三位一体的自主知识体系,张严平的采访实践印证业务为学科安身立命之本,同时遵循“两个结合”,在汲取古今中外新闻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新闻学。
活动开幕式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河南大学出版社给新疆大学和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捐赠最新出版的《中国新闻学丛书》15套(每套22本),该丛书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次学术会议设置“中国特色新闻学:数智转型与范式突破”“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与文明互鉴”“新闻传播实践:叙事、形象与话语研究”“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价值锚定与育人探索”等5个分论坛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疆新闻教育圆桌论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