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0日电(记者郝玉)近期,中国工程院吾守尔·斯拉木院士、新疆大学专家调研组一行,赴新疆(昌吉)信息产业园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就新疆首个国际融合算力中心投运情况进行专项调研。随着新疆首个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正式投运,一条横跨中国与中亚的“数字丝绸之路”在天山脚下徐徐展开。这座由新疆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联合创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等6位院士团队共建的融合算力中心,不仅以10000P的规划算力规模领跑中亚,更开创性地实现了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 绿电筑牢算力底座
在昌吉州辽阔的戈壁滩上,一排排风力发电机与新建成的算力中心交相辉映,勾勒出数字时代的新图景。这座融合了普算、智算、超算能力的中心,其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绿色算力”的突破性实践。
“我们中心联合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在新疆开源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与空天地一体化科研场景,中心大部分绿电来自昌吉州国投集团的风电项目。”算力中心技术负责人唐书恒介绍。当前,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定向培养本地数字化人才,强化成果应用,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应用的科研+算力闭环;截至目前,昌吉州国投已累计提供绿电达17亿度,今年年底将累计建成27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届时将可提供51亿度绿色电源,为中心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清洁能源保障。这种“绿电+科研+算力”的创新模式,使中心单机柜年减排量达到8吨标准煤,创造了西部算力中心的环保新标杆。
令人惊喜的是,中心打造的“空天信息走廊”已显现成效。通过部署国内首套中亚遥感卫星数据处理系统,中心可实现对中哈原油管道的毫米级形变监测,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在农业领域,搭载AI算法的墒情监测系统已覆盖昌吉州百万亩棉田,节水率达20%,该技术即将通过算力输出服务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农业项目。
东西联动 绿色算力全国共享
傍晚时分,重庆智能汽车制造园区的工程师们正通过专线调用3000公里外新疆算力中心的超算资源,进行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以往需要30天的训练周期,现在24小时就能完成。”重庆某智能汽车工程师表示。这得益于昌吉州构建的“绿色算力高速公路”——通过特高压电网与光纤网络的协同布局,实现了算力资源的跨区域高效调配。
昌吉州国投能投公司电力交易负责人李国涛表示:“2026年底将实现绿电交易50亿度以上,同时企业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的投资与开发,力争未来三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届时可提供绿电超100亿度,以专门保障算力中心的能源需求。”
这种超前布局已初见成效,目前中心PUE值低至1.15,较行业平均水平节能30%,吸引阿里、字节跳动等企业将西部算力需求向新疆转移。
在“东数西算”战略指引下,中心还创新推出“算力期货”模式,东部企业可提前预定新疆的绿色算力资源,既降低了用能成本,又完成了碳减排指标。
丝路联通 共筑数字命运共同体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数字大屏上,一条条光缆线路正从中亚各国向昌吉州汇聚。哈萨克斯坦气象部门专家通过视频连线表示:“我们正在联合新疆算力中心开发中亚沙尘暴预警系统,这将是区域合作的典范。”
这种深度合作背后,是昌吉州构建的“绿色数字生态圈”。中心独创的“三绿”模式——绿电供应、绿色冷却、绿色算法,已作为中国标准向中亚推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昌吉州国投专门为跨境算力交易开发了区块链绿电溯源系统,确保每度输出算力都可验证其清洁属性。
“我们正在筹建‘中国-中亚算力共同体’。”中心负责人唐书恒介绍,该平台将整合区域内2000P算力资源,首期已吸引哈、吉、塔等国12家科研机构入驻。在绿色算力支撑下,各方联合开展的咸海生态修复数字模拟项目,首次实现了全流域的精准环境评估。
站在昌吉州四十个井子风电场的观景台远眺,旋转的风机叶片与数据中心闪烁的指示灯交相辉映,仿佛奏响数字时代的丝路驼铃。随着“一带一路”数字化合作的深入推进,这座融绿色能源与先进算力于一体的创新枢纽,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数字桥梁,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