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电龙越山海 点亮新丝路
5月15日,“大国工程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只见午后烈日下,座座铁塔直入云霄、丝丝银线空中纵横……
电厂发出的电将通过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穿过巍巍天山,跨越万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3000多公里外的华东地区,实现“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吉泉直流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新华社记者徐宏岩摄
与目前在运的±800千伏直流工程相比,吉泉直流工程将工程输电容量从800万千瓦提高到1200万千瓦,经济输电距离从2000公里级提升至3000~5000公里级。该工程获评2022年至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跨越六省区,打通能源大动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疆作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和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能源资源富集、储量大,可开发量居全国首位,是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用电基数大、比重高,是我国的负荷中心。但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接纳区外电力,是满足东中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长并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根本途径。
为落实国家能源开发战略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保障华东地区可靠电力供应,2013年7月,新疆准东开发区党工委印发有关“疆电外送”电源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推进方案,加快推进10个“疆电外送”建设项目工作,吉泉直流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铁塔耸立,银线纵横。新华社记者徐宏岩摄
吉泉直流工程于2015年12月获得国家核准,2019年9月投入运行,总投资407亿元,线路全长3293公里,电压等级为±1100千伏,工程额定功率1200万千瓦,相当于可以同时点亮4亿盏30瓦的电灯。该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止于安徽宣城市,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连接起沙漠腹地的准东地区和3000多公里外的华东地区,成为疆电外送的“大动脉”,年均送电超620亿度。
2022年夏季,华东地区遭受罕见连续高温天气,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公司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先后两次调增吉泉直流输送负荷。当年8月16日,吉泉直流输送功率首次调至1100万千瓦,日输送电量达2.419亿千瓦时,创下世界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功率最高纪录。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吉泉直流输送功率再度提升至1100万千瓦,缓解了华东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运维人员正在站内巡检。何龙摄
0.01秒,新疆电打捆闪送华东。
仰望高空,电线纵横交错,向远方无限延伸。占地630亩的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里,3万多台设备日夜不停运转。
昌吉换流站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五彩湾戈壁滩,这是吉泉直流工程的源头。“仅需0.01秒,新疆电便可打捆闪送至3293公里之外的华东电网,比人眨一下眼睛还快。按照一户3个人计算,每天的送电量可满足300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在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的表述让“大国工程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惊叹。
0.01秒,背后是从未停歇的创新步伐。吉泉直流工程的换流站集成了多项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行业首次、世界首创的难题,创新应用的多项技术、系统和装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突破性。
建立5G网络基站,成为新疆超特高压电网首个5G基站;相机使用5G+鹰眼摄像头、5G+缺陷识别、5G+表计识别、5G+红外测温等先进终端系统;依托“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完成全自动巡检系统建设,首次构建了“人工巡检、机器人巡检、空间无人机巡检”的换流站巡检新模式,实现对站域主、辅设备24小时不间断自主巡检……一项项创新技术及运行规程,保障了昌吉换流站的正常运行。
今年截至目前,昌吉换流站外送电量2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工程投运至今,该站累计输送电量3402亿千瓦时。
“疆电外送”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据了解,昌泉直流工程总投资407亿元,带动投资1018亿元,吸纳就业2.8万余人,年均助力发电企业创收超300亿元,带动上下游近百家企业产业链发展。
如今,吉泉直流工程每年向东中部送电约6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运输3024万吨,减排烟尘2.4万吨、二氧化硫14.9万吨、氮氧化物15.7万吨。在“双碳”目标下,这条横贯中国的“能源丝路”,正以科技之力重构能源供需格局,让西部资源与东部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