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新丝路,中建新疆建工搭建地空对话“新桥梁”-新华网
2025 04/17 18:07:54
来源:中建新疆建工四建

翱翔新丝路,中建新疆建工搭建地空对话“新桥梁”

字体:

  4月17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已正式试运行,所有国内、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班全面转至北航站区运营。在中建新疆建工的帮助下,作为中国面向西亚、连接欧亚的重要门户机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区航站楼,历时5年建设,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采用“主楼+三指廊”构型。其中,航站楼指廊是飞机停靠与候机厅相连接的一条廊道,由于建筑形状犹如人的指头,因此被称作指廊。新建航站楼共设计有三个指廊,分别为南、中、北指廊,南北指廊为810米长、中指廊374米。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区航站楼设计融合新疆雪山与丝路文化元素,屋顶绵延起伏如丝带飘动,寓意“空中丝路”的开放与连通。外立面屋顶轮廓或灵感来源于天山山脉的起伏线条。候机区采用木纹色与白色铝板设计沙丘造型的指廊吊顶,寓意“丝绸之路长廊”。

  建设过程中,中建新疆建工始终秉持“建工出品 皆要精品”的管理理念,实现BIM全周期管理并大量使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和智能化系统。为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楼打造为辐射中亚和西亚,连接欧洲大陆的“空中丝绸之路”航空枢纽,项目部通过应用建筑业盘扣式模板支撑体系、方圆扣、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强直螺纹连接技术、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等“十项新技术”,大大推进了工期进度,保障工程安全实施,为工程质量创优、快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项目依托“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等载体,组织技术部成员,协调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项目实施。根据项目科技既定目标,编制科技成果分工表,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到人,每月组织科技成果讨论会,落实推进各项成果完成进度。

  先后获得国家级BIM应用成果5项,省部级BIM成果5项,国家级QC成果4项,省部级QC成果6项,自治区级一级工法1项、二级工法1项,专利授权10项,论文发表23篇,《DPTA机房装配式施工技术》获得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奖。

  新疆乌鲁木齐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干燥。中建新疆建工承建的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能源中心项目,作为机场的重要配套设施,凭借全疆机场规模“最大”的气电互补并网运行供热系统,以及西北地区单台容量最大、总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绿色节能的制冷机房,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航站区的航站楼、交通中心、远期卫星楼及指廊等部分提供供暖、制冷工作。

  面对“大型设备安装困难”“供冷、供热工艺复杂”“高压的系统安装调试”等困难,项目通过利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深化设计,运行分析等手段,攻克技术难关,提出“提高锅炉胀管一次合格率”“提高哈芬槽一次预埋成型性合格率”“机房装配式施工技术”等创新做法,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将项目成功打造为西北地区智能能源工程的标杆项目。

  中建新疆建工承建的机场改扩建工程110kV机场变电站工程总建筑面积8454平方米,新建三台容量50MVA有载调压变压器,由开发区北变、三宫变、软件园变三条相互独立的110kV外电线路供电,为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全区生产生活负荷提供供电电源。

  项目于2021年开始施工;2022年8月完成主体封顶;2024年5月25日,中建新疆建工能源中心项目部完成了对受电范围内所有设备及线路进行排查、整改、销项闭环工作,并通过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实地检查和验收;2024年5月30日13:00时开始受电工作流程,截至2024年6月5日13:00,项目顺利运行144小时,一次通过空载试运行测试,正式进入运行状态,也是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首个交付使用的单体工程。

  中建新疆建工承建的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配套旅客过夜用房项目(B地块),为过夜旅客提供了优质的过夜和住宿服务。项目位于航站楼东侧,机场交通中心南侧,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单体建筑六层,距离航站楼350多米。其中,全服务中档型过夜用房内含378间客房,精选服务中档型过夜用房内含244间客房,可满足进出港旅客临时过夜需求。

  项目采用箱式板房、可周转式钢板围墙、雨水回收系统、太阳能路灯、BIM技术优化场地布置等多项绿色施工措施。按照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分阶段进行自评,及时掌握目标完成情况,实现持续改进,确保各项指标完成。建设过程中,项目严格落实扬尘治理“七个百分百”,采取正确科学的运行管理方式,保证选用的技术实现预定的节能、环保及其他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业协会举办的2024年自治区建筑业绿色施工竞赛活动中被评为绿色施工竞赛一等成果的好成绩。(通讯员 李伟鼎)

【纠错】 【责任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