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种的小麦地块得了全国奖项,我特别激动和自豪。马上要春播了,今年要更加细心管理小麦地,让产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种植大户尹雪梅信心十足地说。
今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种植小麦5.54万亩,春耕春播即将开始,该团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机车、肥料等农资储备工作,目前,已储备小麦返青肥550吨。
“冬小麦返青后管理是小麦丰收的关键环节,一定要针对苗情抓好前期水肥工作。”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副主任李红平告诉记者,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冬小麦在去年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提升劳动竞赛中,获得小麦高产样板田特等组奖项,得益于种植各环节实施精准到位。
记者了解到,2024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推进冬小麦整建制大面积单产提升6.2万亩,超高产田最高单产为854.56公斤,全团平均亩产583.9公斤,较2023年增幅20.4%,实现连续7年增产。
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位于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这里拥有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小麦种植提供了一定的自然基础。这里小麦丰收的人工密码藏在多年来为推进冬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所采取的各项举措中。
冬小麦高产新技术推广是重点环节。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强化新技术运用,以主茎成穗、缩行增密、节水滴灌、配方施肥、精准调控、“一喷三防”等新技术,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构建“矮密早”高产群体的技术路线,实施一连一策,提高关键技术、优良品种到位率和覆盖率,目前,已推广冬小麦缩行增密0.42万亩;打造国家级科技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展示基地1个;主推“二年三熟”种植模式0.75万亩,实现单产和产量双提升。
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补齐农业短板。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提升地力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促进职工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17.47万亩,建成滴灌系统182个,新建标准化管理泵房48个,改造提升老旧滴灌泵房83座。投资5000万元改扩建支渠37公里,新建量测小点56个。
尹雪梅告诉记者:“过去浇水都是凭经验,现在全部靠数据,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还提高了灌溉效率,我们的种植成本也降低了。”
强大的科技服务团队是小麦高产的坚强支撑。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依托新疆兵团农科院、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团队力量,建立“兵团专家亲自指挥、师级专家现场指导、团级专家包连服务、连级专家分片服务”的工作机制,将指导工作搬到田间地头,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24年开展技术服务情况18次,配合兵、师开展技术服务27次81人次,服务职工群众3000余人次。
政策激励机制不仅保障职工利益,更调动了职工种粮积极性。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为种植户及时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种粮一次性、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农机购置等相关补贴4875.6425万元,同时在农业用水用电等生产要素上给予倾斜。注重典型引路,每年通过基层合作联社和连队合作社对种粮大户、高产田种植户给予表彰。2024年对88户600公斤以上种粮高产户发放奖励资金243.46万元,充分调动连队抓粮和职工种粮积极性,让职工群众种粮有效益、有保障。
产业带动是提高粮食效益的重头戏。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依托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创锦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进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发展,实现粮食产量和效益“双提升”,辖区内面粉加工、秸秆深加工、饲料加工等企业正在推进建设,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025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打造10个百亩田、10个千亩方和2个万亩片,持续推进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不断总结完善超高产田种植模式,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涌现一批高产典型,实现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小麦单产再上新台阶。”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胡朋说。(记者季晓燕通讯员沈睿燕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