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同比增长14%,游客总花费3595.42亿元,同比增长21%,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旅游热度排名全国第二。”2月8日,2025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徐锐军通报了2024年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成绩单。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徐锐军在会上发言。曹格摄
刚刚过去的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文旅产业纳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序列,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高位推动,夯实新疆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文旅及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超过51万户,文旅产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2024年,全区政府性投资文旅基础设施项目104个,总投资80.19亿元。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签约落地项目166个,总投资约772亿元。新建新疆非遗馆、 新疆考古标本库房、西域都护府博物馆、新疆城市记忆博物馆、新疆当代音乐陈列馆等一批重点场馆。联合自治区财政厅出台《自治区S级等级以上滑雪场银行贷款贴息办法》,2024-2026年每年争取6000万元对滑雪场贷款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资料图
与此同时,艺术创作演出精彩纷呈。创排话剧《我的布力开》、音乐会《音乐铺就的丝绸之路》《天山南北》、歌舞剧《幸福的金火车》、秦腔现代戏《红山塔下》、吟诵剧《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批精品剧目,复排杂技剧《你好,阿凡提》,杂技剧《天山雪》、网络文艺《我的阿勒泰》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推出30余场精品展览。举办新疆文化艺术节、中国新疆丝绸之路音乐季等品牌活动,集中呈现优秀作品,打造艺术盛宴。
过去的一年, 全区上下联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4.62万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超过4500万人次,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跃居全国第五。各族群众“乐”在一起、“融”在一起,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重要进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排名全国前列。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实施“考古中国”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5 项。高昌、龟兹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成效,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获“缪斯设计奖”。全区各级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展览活动2500余场次,惠及1200余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文旅融合提质加速。自驾游、冰雪游、特种游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现有滑雪场101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5个,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独库公路、 盘龙古道、S101、G219、阿禾公路、博斯腾湖环湖公路等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公路”。跨境游、乡村游、研学游、红色游、民俗文化游和旅游演艺等业态产品不断丰富。天山托木尔景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3家景区通过5A级景区资源评审,2条线路入选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8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吸引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乘着歌声去旅行”“跟着演艺去旅行”“追着热剧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着美食去旅行”成为“打卡新疆”新时尚。
徐锐军表示,2025年,新疆文旅部门将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繁荣文艺创作演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强文物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深化文旅融合、精准传播讲好新疆故事、做好综合性保障工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安排重点工作,今年力争接待游客3.2亿人次,谱写新时代新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贾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