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精河县阿合奇农场农二队一间房屋内,55岁的张百雁左手伏案,右手执小型美工刀,随着纸屑干净利落地脱落,山川、人物、棉田等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我创作的《棉田丰收图》,我喜欢用剪纸记录描绘身边的人、事和家乡变化。” 作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他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也刻下了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张百雁参加当地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本人供图
张百雁自幼命运坎坷,1岁时因脑部受重击罹患癫痫,此后的生活与学习屡受困扰。十几岁时,母亲剪“喜”字赠邻里,他坐在旁边看,一来二去,看出个大概。虽未系统学习,却凭天赋和观察剪出有模有样的作品,逐渐在乡邻间小有名气,他对剪纸也愈发着迷。
20岁,毕业于精河县职业高中美术班的张百雁返乡务农,始终未放下剪纸。“这是唯一让我忘记病痛的事。”田间劳作之余,他坚持购买剪纸书籍进行钻研,对家乡的事物进行观察、速写,并收集废纸练习,剪废的红纸堆满墙角,手指磨出血泡仍不言弃。经过长时间练习,只要看到面前的人或景,他就能用剪刀和刻刀,转化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剪纸讲究的是心静、手稳,还要有创意。”张百雁说,剪纸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剪刀适合剪一些大纸张,一般用于剪一些对称的图案;刻刀能更好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形态,刻出更精致的图案。2008年,他创作的一幅《精河生态园》剪纸作品,获得精河县书画展“最佳创作奖”,自此,“张一剪”美称名满四邻八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以精河县体育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作品。
张百雁和他创作的剪纸作品。本人供图
30年来,张百雁如痴如醉地钻研剪纸艺术,精心构思、潜心创作,先后有近百种剪纸图案在他手中诞生。因有美术功底,他擅长将国画意境与剪纸技法结合,线条刚劲不失婉转,画面充满韵律感。作品在众多剪纸活动和大赛中屡获佳绩,其中作品《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入选“中华风 乡土情——新疆第二届迎春年画、剪纸优秀作品展”并获得一等奖,《精河夜景美如画》获得2024年“剪韵绽芳华·非遗向未来”新疆剪纸大赛“创意类”三等奖。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高级民间艺术师、自治区乡村工匠名师等。
最让他自豪的是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长达11米,高0.65米,采用剪、刻结合的方式完成。张百雁介绍,创作起因是在朋友家看到一幅《清明上河图》刺绣作品,便想着自己能否用剪纸做一幅。由于手工剪纸本身的特殊性,不能有一点点闪失,仅原画改成剪纸图的过程,他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虽然历时半年才完成,但这幅作品的人物姿势各异,形象生动,店铺、小桥、船舶等清晰明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跃然纸上,令人惊叹。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从病痛缠身到非遗传承,张百雁以刀为笔、以纸为媒,通过剪纸展现传统文化底蕴,又传递时代精神。2018年搬入安居房后,他将废弃老屋改造为工作室:淘汰的乒乓球台作案几,废弃门窗玻璃为台面,墙上挂满装裱作品。这间挂满装裱作品的“陋室”,不仅是他的创作天地,更是他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常从日落创作至深夜,有时连续工作10余小时,“灵感来了,不吃不喝也要剪完”。
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百雁不仅专注创作,更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普及。他在社区开设工作室,免费向社区居民、青少年传授剪纸技艺。“剪刀张合间,剪的是生活,留的是魂,我要让这门手艺走进千家万户,把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留下来。”(贾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