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塞上粮仓”的新疆探索-新华网
2025 02/07 12:51:22
来源:新疆日报

打造“塞上粮仓”的新疆探索

字体:

  刚刚过去的2024年,天山南北年丰时稔、金谷满仓。

  这一年,新疆聚焦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沃野出新绩。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0.01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同比增长8.2%,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昔日的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祖国的“塞上粮仓”,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进一步提升。

  产能提升

  新疆产品供给国家

  粮食连续7年增产,棉花连续7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连续3年占全国比重超过九成,猪牛羊禽肉产量再创新高……回顾2024年,新疆农业持续提升的生产能力无疑是“三农”工作最显著的特点。

  这一年,新疆粮食播种面积达4440万亩,较上年增加202.9万亩,增量占全国的38.6%,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达466亿斤,较上年增加42.2亿斤,增量占全国的19%,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2023年的第14位提升到第13位,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同比增长4.9%,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一,创近11年最大单产增幅。小麦、玉米累计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

  新疆还坚持“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持续巩固棉花优势地位。全年棉花总产达568.6万吨,同比增长11.2%,皮棉平均单产首次突破150公斤/亩,棉花公检各项参数指标持续提升,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这一年,新疆制定出台一揽子纾困解难政策措施,推动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生产提质增效。全区肉类产量211.76万吨、牛奶产量198.08万吨、禽蛋产量41.41万吨。水产品产量19.65万吨,同比增长6.8%,蔬菜产量2313万吨,冬春蔬菜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居民餐桌更加丰富。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新疆立足国家所需、自身所能,全面提升农业生产供给保障能力的结果。全区抢抓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在政策保障、用水保障、地力保障、用种保障、机械保障、科技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科学应对产能提升带来的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速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格局。

  同时,新疆围绕加快粮棉果畜涉农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累计建立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引导创新要素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农科教优势叠加”的协同创新紧密利益联合体,加快形成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倍增效应”。

  目前,新疆以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实现主推技术全覆盖。采棉机、番茄收获机实现国产化替代,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0.3%,为“中国碗”装更多“新疆粮”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群引领

  产业融合深化拓展

  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2024年,新疆积极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2024年,新疆支持粮食和食品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产业集群发展,将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的65%以上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延链增值大文章。

  一年来,全区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产业强镇9个、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163.15亿元,同比增长3.3%。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新疆持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各地将农业企业享受支持政策与联农带农紧密挂钩,累计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273个,带动230余万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于民。

  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果最终变成一份份厚实的订单。2024年,新疆利用援疆机制办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交易会,各类特色农产品收获超百亿元订单。特别是“品味新疆”系列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拥有了更高的品牌溢价能力。

  “品味新疆”是新疆推进品牌强农战略,集中塑造的农业品牌整体形象。2024年,新疆进一步明确“品味新疆”品牌定位、核心价值与独特卖点,按照“好中好、优中优、特中特”甄选新疆特色优质农产品,增强了辨识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经销商与消费者关注。不久前,“品味新疆”首次入选“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新疆农业品牌建设得到业界的有力肯定。

  目前,“品味新疆”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甄选纳入239个区域公用品牌、631个产品,覆盖粮油、棉花和纺织、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等。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业产业链拉得更长,新疆农业的好口碑在产业的提升带动下转化为好产品和好效益,一改过去只能出售原料的窘境,实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展露新颜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双向奔赴”的重要前提。

  2024年,新疆各地围绕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座座村庄向美而行,绘就幸福底色。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支撑。一年来,新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新建户厕2.54万座,建设“美丽庭院”13.5万余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以上,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提升。

  各地围绕持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聚焦农民需求、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普惠普及、经济适用,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全年完成2.52万户农房抗震防灾及24.84万户“煤改电”(二期)改造任务,新改建农村公路8510公里。同时,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农村养老助残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

  农村和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正在显著缩小,让城市乡村既能做到物理空间的融合发展,又能实现经济层面的互利共荣。

  截至2024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6.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达99.88%。行政村宽带网络和快递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实现显著提高,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因贫失学辍学保持动态清零,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达97%,超过七成行政村有农村幸福院(养老驿站)或由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覆盖,一座座美丽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也让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之光照进了各族群众心中。(刘毅)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