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之声:窗含昆仑千秋雪-新华网
2023 11/24 12:11:53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聆听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之声:窗含昆仑千秋雪

字体:

  观瞻沉寂岁月长河的文化遗产,倾听来自泥土之间的文明絮语。

  11月18日,“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以下简称“特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展,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近万人次。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现场。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百年来,从天山、阿尔泰山到昆仑山,从准噶尔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一代代新疆考古工作者用坚实的脚步,在位于雪山密林、草原荒漠中的考古发掘地,寻找着历史留给今天的千言万语。

  “载瞻载止”,出自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字面意为“停下来欣赏美景”。推开本次特展之窗,仿佛传来巍巍昆仑、莽莽天山的千年历史回声。来自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乌什喀特古城、石城子遗址、尼雅遗址、吐峪沟石窟等文化遗产地的一张张文书、一片片木简、一块块织锦、一枚枚印章,一幅幅壁画,向世界打开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卷轴,实证着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记载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见证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城池营垒,不曾远去的历史足音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以及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个个“考古中国”“基建考古”项目在新疆大地顺利行进。考古工作者在遍布全疆的城址、墓群、烽燧、戍堡、守捉、卡伦等遗存中发掘历史真相,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治理的同时,也为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助力。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以新疆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横轴,分为“心伤暗夜尽劫灰”“蓝缕筚路启朝华”“规模渐具开闳阔”“前行砥砺致高远”四部分内容。特展中的一件件文物,犹如点点星辰,闪烁着绵远厚重的中华文明耀眼光芒。

  本次特展展厅的一角,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展板,它是库车市友谊路墓群中一座墓室门的全景。2007年,友谊路晋十六国墓群被发现,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对准确阐明汉晋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库车友谊路墓群砖室墓海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11月下旬,位于库车市中心位置的友谊路墓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艾尼·亚森带着年轻的考古队员们,细致有序地进行发掘工作。

  “这里出土过汉五铢钱、唐时的标型器忍冬纹样陶碗、板瓦,墓主人还有口含或手握钱币的现象,丧葬习俗中有着浓厚的中原因素。”艾尼说,目前发现的墓葬年代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这些成果丰富展现着西域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在新疆工作的7年里,艾尼参与过很多项考古调查和发掘,但他记忆最深刻的是进行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发掘那段日子。

  “自汉开始,历代中央政权在治理西域时都很重视屯田戍边,留下了大量烽燧、戍堡遗迹,因为这里曾有戍边将士生活,所以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书、器具、钱币、农作物等文物。”每一次在拍摄、记录它们时,艾尼都有一种穿越千年去体会戍边将士内心的感觉。

  昆仑山上的石头城还保持着唐代安西都护府葱岭守捉的坚守之态,东天山脚下的大河古城可寻唐代伊吾军城的堡垒之位,伊犁河谷里连成线的卡伦仍记载着清代驻边军民的守土之责。

  新疆考古人以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接续奋斗,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贡献着新疆力量。

  见字如面,重现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说起北庭故城考古的发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谈得较多的是刻着“悲田寺”字样的陶片。

  2021年的盛夏,考古队员在北庭故城的子城西南部发现刻字的碎陶片,经过拼对辨认出,刻的字是“悲田寺”。

  “唐时期,北庭城里应该有一座悲田寺,可能设置在城内原有的佛寺里,它承担着救济功能,提供看病、用药、养老、抚孤的社会托底作用。”郭物说。

  唐代,悲田机构相继在全国推行,从长安、洛阳到各州县开办了悲田寺、悲田院,郭物认为,在北庭故城发现悲田寺陶片,说明当时中央政权的政令在西域地区得到了有效推行和落实。

  特展上,参观者对一枚小小的印章产生了好奇,它的印面上刻着“汉归义羌长”,出自阿克苏地区乌什喀特古城,这枚汉代中央政权颁发给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绶,是行使权力的象征。

汉归义羌长印(复制品)。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历史上,在新疆发现了诸多不同年代的印绶,汉代的李崇之印、司禾府印、常宜之印,唐代的蒲类州之印,清代的土尔扈特银印等,都是历代中央政权行使国家主权,有效管理西域的证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一封书信从家乡到边关要多久?我们并不知道准确时间,但其中的情感分量可想而知。特展上,经过两件出自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文书时,参观者都会停下来,细细看写了什么。

  这座烽燧中出土了1500余件(组)文物,其中数百件唐代汉文文书,用只字片语为考古工作者拼合出一幅唐代戍边将士生活图,他们承担着守边、耕作、储备、联络、备战等繁杂的日常工作。

  “从文书中可见,在唐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下,丝绸之路顺畅繁盛,社会生活井然有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说。

  千年瑰宝,蕴含对中华文化深深认同

  特展中两幅来自和田地区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的壁画,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阿里甫江·尼亚孜的心,又带回了10多年前第一次走进遗址那一刻。

  “第一眼看到就被惊艳到了。壁画是有色彩的‘文字’,它在讲故事时,还传递着当时的审美理念。丹丹乌里克的壁画线描技艺精湛,人物生动饱满,体积感强,展示了于阗画派的精妙。”阿里甫江说,守在丹丹乌里克的两年时光满足了他心中那片艺术家的天空。

  隋唐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治理的推进,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持续加深,于阗画派的笔触呈现出中华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寻找中华文化之美,是学美术出身的阿里甫江做考古的信念之一,推动着他在考古遗址间奔忙。

  出土于吐鲁番市的“墓志”在特展上也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古人是如何总结逝者“一生”的呢?基本构成是:姓名、卒年、家庭成员、做过的重要工作或成就。

  在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的唐代石质墓志,以汉字楷书工整书写,这是典型的中原地区墓葬形制,说明了当时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2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在巴达木东墓群根据一块墓志,识得了一个叫程奂的墓主人,祖籍河北邯郸,担任过北庭府长史、北庭副都护,卒于63岁,育有两子。唐代高等级官员工作、生活并埋葬于此,也说明了唐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这个发现对北庭都护府所辖西州军政建置研究有重要价值。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上呈现沙漠中的遗址。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库车苏巴什佛寺发现的彩绘龙首木雕,吐鲁番交河故城的泥塑花,吐鲁番哈拉和卓墓地的木牛车,鄯善吐峪沟石窟里汉字书写的《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写本残页……

  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这些散落在泥沙中的瑰宝,是历史的一个个切面,呈现出数千年来西域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中受到的文化滋养,诉说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彰显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初冬寒意已浓,天山南北的考古发掘工地里,还有一部分考古队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完成今年的发掘清理工作。“博乐最近没刮大风,在室外作业还可以,抗寒抗暑是考古人的特长。”11月2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侯知军还守在让他痴迷7年的达勒特古城,他相信这座记载着宋元时期西域与中原密切往来的城址,还有很多历史密码等待破译。

  百年步履,征程无尽。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