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巅的回首与眺望-新华网
2023 06/23 18:07:34
来源:兵团日报

昆仑之巅的回首与眺望

字体:

  人们说起西域,讲到新疆,提起丝绸之路,就会想到一条铺满丝绸的道路,好像呈现在眼前的只是辽阔的天地,无边的旷野,浩荡的沙漠,悠悠的驼铃,热烈的歌舞;好像这条路通往的只有美妙的远方和无边的向往,也许仅有这些新鲜的事物才符合新疆、丝路这样的想象。是的,我作为一个新疆人,常常为脚下土地的神奇壮美而赞叹,又时时为它那古朴自然且欣喜。然而,当你在这里生活得愈久,你就对它了解得愈透。同时,你对它的爱愈加深厚,你会为它的历史、它的沧桑、它的包容、它的气势、它的博大、它的风尘仆仆而动容。

  当我读了霍玉东的《大丝路》,我对这片土地更增添了一分敬重,三分豪气,十分热情。更知道这土地是怎样的土地,这道路是怎样的道路了。

  《大丝路》是一本大书。说它大,并非它的名字大,而是它的跨度深远,视野开阔,思想宏大,容量众多。作者旁征博引,滔滔涌流,一气贯通,以20余万字梳理出丝绸之路的三大脉络,涉及大量历史内容,并与现实相结合,讲述了这条路的初始、开拓、衰落与复兴;讲述了这条路的艰难与辉煌;讲述了一代代人的渴望和梦想。

  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此书背后更有真意。作者看似在讲解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在讲它的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不过是在运用历史的长镜头分析、总结、透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探索我们的未来之路,理想之路。正如作者在本书序篇中说:“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本身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史,甚至是中国史的精编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此书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作者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立论高远,目光深邃。“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昆山藏美玉,丝路出昆仑。作者以昆仑山为根,站在昆仑山巅,以一条路为引子,回望来路,眺望未来。通过东西方文化形态的比较碰撞,彰显了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不同,不仅为我们当今时代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明鉴,又用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指向,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条抗争之路,希望之路,兴盛之路,互联互通之路,和平共生之路。《大丝路》真可谓大思路也。

  这本书还是一本混合多元型历史文化著作,书中融汇了人类学、地质学和文明史、政治史、西域史、昆仑文化史等多学科、多门类内容。从阅读中可以开阔眼界,学习到多方面知识。作者就是从中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归纳为我所用,始终服务自己的创作主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这本书语言流畅自然,生动有趣,一扫理论历史书籍的枯燥沉闷之风。作品虽然以论说为主,并常有引用文字,并不晦涩难懂,反而读着轻松明快,容易理解。这源于作者那亦庄亦谐,口语大众化的创作特色。你看他这样描述论事:“在此后的几千万年里,喜马拉雅山都是小儿初育阶段,身高不过1000米。与老大哥昆仑山相比,可以说是矮小子一个。”“陶瓷是东方帅哥向西方美女,表达爱情献上的第一束玫瑰。”“要想赢得世界尊重,你得秀出实力!”像这样饱满有力的句子书中俯拾即是。

  作者曾自语,他写作时没有遵循题材的要求,怎么舒服怎么写。对文字,力求平白如话,老少都懂。“尽最大努力做到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让一个个重大的理论话题,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引人入胜。”

  这本书也是作者多年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心血结晶。为此,他准备了6年之久,阅读了几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创作此书。作者被业界人士誉为西域文化历史的活地图,这些年,在工作之余他创作了《飞天》《昆仑阁》《龟兹破》《定天山》等新疆历史文化系列长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问世不仅表明了作者对脚下大地的挚爱和凝视,同时,还体现了华夏儿女对置身于一个伟大时代的感怀与赞美之情。

【纠错】 【责任编辑: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