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长河沧海桑田 塞外江南日新月异
——探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70年从零到近四个百亿元高速发展的足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从死亡之海,到沙漠绿洲、塞外明珠、兵团经济大师,这是她七十多年来创下的奇迹。岁月荏苒,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的第一师阿拉尔市,GDP由1953年的不到3000万元增长到380亿元,70年增长1600多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师阿拉尔市以“兵团向南发展排头兵”的担当锐意向前,取得了快速发展。她打造兵团农业强师,精细石油化工城、纺织服装产业城、绿色食品加工城、大学科技转化城、旅游休闲养老城。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第一师阿拉尔市进一步振兴产业、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亮点纷呈,转型为一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正向着党中央和国家定位的,兵团南疆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农业辉煌70年,一首荡气回肠的屯垦“史歌”
离阿克苏市60多公里的沙井子,在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发展进程中,是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地方,这里是师市农业、纺织工业的“星火之源”。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一片原始荒漠,土地盐碱化较重,现在为一团金银川镇属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阿克苏地区,开始在沙井子屯垦。
“为什么要在这垦荒,听父母说,容易开垦的土地要留给当地的维吾尔族兄弟。”一团一连职工吴秋香说。吴大姐今年54岁,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四团的一名战士,多年前已去世,母亲是“八千湘女下天山”中的一位农垦女战士,如今她和姐弟继承父辈的遗愿,始终扎根在一团一连,当一名普通的连队职工。
沙井子是当时步兵五师开垦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地,曾被国外一些专家定为无任何开垦价值的龟裂盐土(现定名为残余盐土),随着垦荒大军的到来,引入生命之水,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荒漠。而大规模开发沙井子的前提是修筑一条灌渠引阿克苏河河水,此工程就是著名的八一胜利渠。
吴秋香说:“小时候听父亲讲,挖渠时,中午,战士们就躺在地边休息,周围连一片绿荫也找不到,有的战士就立起坎土曼,撑起军衣,头在荫里,腿在荫外;有的战士用毛巾盖着脸,躺在沙窝里。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照样能酣睡片刻,可见艰苦到什么程度。”
1951年3月下旬开工命令下达时,部队战士用战争中挖战壕的小十字镐、小圆锹来挖渠,用当地生长的芨芨草、马莲草和树根编筐拧绳子。1954年8月1日,八一胜利渠竣工。总干渠长66公里,又建成干渠12条,可灌溉面积42万亩的农田。
“我们一、二、三团的职工,后来把这条渠叫母亲河,因为这条渠养育了我们兵团四代人。”
从1954年到1956年,这片过去“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连续3年取得粮棉大丰收。一团一连就在这片耕地的腹部,吴秋香的父亲当年在这里和军垦战士更开垦出一团的第一片耕地。一团一连于1953年成立,也是兵团最早的连队之一,更是胜利渠的受益者。在一连,退休职工张治国和吴秋香一样,一直坚守在父辈们用一锹一铲开垦出的家园。张治国的母亲来自山东,1952年,与近万名山东女兵一起进疆。
63岁的张治国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家不远处,是大面积的条田,他指着一块棉花地说:“这块地最早就是我们父母开垦出来的,母亲常讲,夏天种地,种棉花、除草、打柳条筐,到了冬天就平沙包,小的沙包先用框子挑过去。就这样开出来一块块地。”
广大军垦战士用坎土曼或人拉犁等近乎原始的劳动工具,在最不适宜人生存的亘古荒漠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治沙治碱,开辟新绿洲。到1957年,沙井子垦区(一团、二团、三团)各团场又开挖各级排渠总长524公里。
1958年,农一师集中力量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开荒建团场,同时先后开挖修建了塔北、塔南两条总干渠、解决了塔里木垦区(阿拉尔)引水灌溉问题。截至60年代末,来自五湖四海的屯垦战士在沙井子、塔里木共开垦耕地超过百万亩。种出棉花和粮食不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支援了国家。
经过两代兵团人的努力,一片片水网绿洲、一座座现代化团场奇迹般崛起在大漠戈壁的地平线上。
进入21新世纪,第一师阿拉尔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始终高举改革大旗,以品牌建设为依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截至2002年,棉花播种面积达142万亩,总产18.2万吨,平均单产127.4公斤。到“十二五”末,第一师阿拉尔市名特优新果品总规模达到120万亩,产值达50亿元。同时,大力推广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模式,最终围绕百万亩林果业基地建设形成制汁、制酱、制脯、果品贮藏、保鲜等农业产业。
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38亿元,位居全兵团第一位。而1953年仅168万元,七十年成长近2万倍。棉花面积达247万亩,占兵团18%;棉花质量主要指标位列兵团第一。林果面积105万亩,总产205万吨,果品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
2023年,第一师阿拉尔市还将谋划农业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个,总投资33.6亿元。建成全疆第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红枣),兵团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培育产值50亿元团镇6个、亿元产值连队100个。
“现在的日子那叫幸福,住上了楼房,有了轿车,家里什么都有,我的退休工资近4000元,加上自己经营的小商店,年收入近10万元。父母健在的时候,他们连想到没想到的事。”张治国说。
工业奋进70年 一部百业兴旺产业优化升级的大戏
70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和农业一样,从零起步,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再到向中期过渡阶段到现代工业的历史大跨越,成为师市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增长极。
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0.31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为61:39。工业总产值是1953年240万元的近千倍。
今年84岁的余清珍是一团退休职工,是一个有着50多年的党龄的老党员,1952年进疆的她告诉记者:“我们初来垦荒戍边没什么工业,甚至,铁锹、农具都自己动手造。”余清珍说,整个阿克苏地区,一把坎土曼要近 200 公斤小麦交换,一盒火柴可以换一公斤羊毛。
但发展新疆本地的现代工业体系,一离不开资金,二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援。1960年上海市汇新、汇建、汇成、汇群织布厂迁往新疆阿克苏,组建农一师沙井子胜利棉织厂(后为阿克苏大光毛纺织厂)。这也是师市第一个轻工业企业。余清珍也成为这个厂的第一批纺织工。
1959年,师市乃至阿克苏地区第一个重工业企业,青松建化(集团)的前身——农一师建化厂开始动工新建,迈出了师市工业发展的第一步。1965年,实现投产3万余吨水泥,同时,工厂配套设施——胜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
直到今天,胜利水电站仍能正常发电。水电站厂房保存完好,这个六十年代的老建筑外墙上,革命标语仍清晰可见。厂房内,三台发电机组运行稳定,不断为青松建化水泥分厂及部分设施供电。
青松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分公司水电站站长李如彦告诉记者:“1965年电站竣工,除为农一师建化厂供电外,还能保障阿克苏市部分城市设施用电,她已运行了近60年。经过多次改造,这个老电站的控制中心已智能化、自动化。”
不仅仅是水电站,在现在的青松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分公司厂区,还有一座65年建成的生产水泥设施——立窑,也被青松人称为“母亲窑”,被赞誉为南疆水泥的摇篮。
目前,青松建化已发展成为以水泥、建材、化工为主业,发电、货物运输、一般货物进出口等相配套的综合型工业企业,总资产过84亿元。公司拥有1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年产能1600万吨,位列全疆第二、兵团第一。今天,这家企业已完成智能矿山系统、质量检验系统、综合信息智能管控平台、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窑磨专家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物流系统等智能化建设。
青松建化是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70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04年,阿拉尔建市后,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增加值达9.41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如原煤6.37达万吨;水泥199.5万吨,发电量1.13万千瓦时。
2013年,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标志着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驶入快车道。2014年,师市工业总产达值171.34亿元,其中轻工业97.38亿元,重工业73.96亿元,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2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1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77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总目标和当前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借助国家、自治区、兵团的优惠政策,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让经济发展活力更足、动力更强。
在国家支持新疆发展新型工业产业政策推动下,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进包括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一批企业。202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220亿元,其中,轻工业134多亿元,工业85亿多元。70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多项工业品产量居全疆前列、南疆第一。目前,第一师阿拉尔市工业正步入智能化生产时代。
三产跃进70年 一幅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柱状图
第一师阿拉尔市辖区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70年来,在与沙共“舞”中,矢志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建设,逐渐擦亮了“塔河明珠 军垦名城”品牌。
目前,阿拉尔市在风沙走石的洗礼中,已成为南疆兵团基础条件较好的师市之一。
1953年师域几乎无服务业企业。2021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0亿元,是1953年106万元的近千倍。
“60年代,我们这里只有一、两个国营商店,每到休息天,大人带着小孩去逛一逛,就像过节一样。我一直忘不了父亲有一次在儿童节给我买的一颗水果糖。”张治国说。
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店代替了国营商店,第一师阿拉尔市国有集体商业通过改制后显现新的活力。90年代,由于广大职工进入流通领域,一大批饭店、浴室、理发店等服务行业遍布各团部的大街小巷,吃饭难、理发难、洗澡难等涉及百姓基本生活的难题都一一迎刃而解。
今年51岁的栗海燕,出生于二团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栗海燕高中毕业后开了一家小商店,从最初实现富裕,到现在年收入千万元,拥有多家企业,可见改革开放威力之巨大。今年,她投资四千万元集餐饮、住宿、购物等为一体、二团最大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将开业,二团也成为金银川垦区商业门类最全的团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师阿拉尔市持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阿拉尔从20年前的欠发达小镇发展到多种功能齐备的综合城市,师市连队也从灰尘飞扬的土坯房发展到欣欣向荣的美丽连队……
2012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近32亿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17亿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8亿元。服务性产业集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17亿元,是2012年的4倍。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通过开发文旅新产品、挖掘文旅新热点、整合文旅新线路,带动文化旅游消费。截至2021年,一师阿拉尔市有旅游景点16个(A级以上旅游景点5个),有35家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同时,一师阿拉尔市各团场围绕“一连一品”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中心连队。
今天,走进阿拉尔市区,西域文化博览园,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屯垦文化公园,如意湖、屯垦纪念碑、文化馆、体育馆,让人目不暇接,慨叹连连。围绕屯垦文化,不断挖掘“三老”文化旅游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而一团一连正积极申报红色教育基地,胜利水电站已成功入选兵团文物目录。
目前,第一师阿拉尔市正全面打造塔里木河,“一河两岸”百公里全域旅游及阿拉尔市核心区7公里的沿河养老休闲产业带。
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尔,两颗明珠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王恩茂提出的兵团城市建设战略构想如今正逐步变成现实。(张涛 董航成)